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狭窄河谷碾压混凝土高拱坝分缝形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5 01:28

  本文选题:狭窄河谷 切入点:碾压混凝土高拱坝 出处:《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年08期


【摘要】: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西部地区形成了许多狭窄河谷,对于这些狭窄河谷,修建碾压混凝土高拱坝具有节约水泥用量、简化施工工艺、加快施工速度和工程造价低等优点。而狭窄河谷碾压混凝土高拱坝在施工及运行期可能会因为过大温度应力从而产生危及坝体安全的贯穿性裂缝,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在坝体上设置结构缝。立洲碾压混凝土拱坝最大坝高为132 m,为世界级高碾压混凝土拱坝。根据立洲碾压混凝土拱坝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结果,得出坝体需设缝的必要性。随后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建立立洲碾压混凝土拱坝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探讨、评价各分缝方案中在正常运行期坝体的应力、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超载至模型失稳破坏,研究不同分缝形式下坝体的开裂破坏特性,找出一种相对较优的坝体分缝方案,以期能为工程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Abstract]:Because of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any narrow valleys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western region. For these narrow valleys,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RCC arch dams has the advantages of saving cement consumption and simplify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speed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low cost of the project can be accelerated. However, the narrow valley RCC high arch dam may cause penetrating cracks which endanger the safety of the dam because of excessive temperature stress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ne of the methods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o set structural joints on the dam body. The maximum dam height of Lizhou RCC arch dam is 132 m, which is a world-class high RCC arch dam.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geomechanical model test of Lizhou RCC arch dam,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joints in dam body is obtained, and the stress of dam in normal operation period is evaluated by establishing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of Lizhou RCC arch dam by using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calculation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cracking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dam body under different joint forms are studied by overloading to model instability failure, and a relatively better jointing scheme is foun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engineering design.
【作者单位】: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TV544.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胜福,唐怀珠;影响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质量的因素及改进措施[J];东北水利水电;2002年08期

2 谷艳玲,孙家国,邵宗庆;浅谈碾压混凝土的特性及应用[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2年03期

3 肖国哲;略论碾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J];山西水利科技;2002年01期

4 吴燕明,俞勤泰;碾压混凝土的施工和装备[J];建筑机械;2002年01期

5 Y.K.乔伊 ,夏云翔;寒冷天气下碾压混凝土的浇筑[J];水利水电快报;2003年20期

6 宫凌杰,祁军;江垭大坝斜层铺筑碾压混凝土技术经济分析[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4年01期

7 廖湘辉,李力,蒋冰华,任晓莉;碾压混凝土专用造缝机设计[J];水利水电技术;2004年05期

8 魏日华;孙桂喜;;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改进措施[J];吉林水利;2006年S1期

9 刘婵;;浅谈碾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J];浙江水利科技;2007年06期

10 计平;;浅议现场碾压混凝土试验规划及施工工艺[J];企业技术开发;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前言[A];96’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2 冯立生;杨渝宜;;碾压混凝土筑坝的层面处理[A];96’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3 陈启宗;;碾压混凝土两级连续式搅拌站[A];2004年全国碾压混凝土坝筑坝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仲崇刚;陈高;吴金灶;黄哓军;;碾压混凝土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A];2008年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资料[C];2008年

5 席浩;田育功;李永学;;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碾压混凝土研究与应用20年[A];2008中国水力发电论文集[C];2008年

6 官春光;杨人河;;戈兰滩水电站工程碾压混凝土主坝施工[A];2008年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申时钊;罗矣媛;;碾压混凝土的层间结合控制[A];庆祝坑口碾压混凝土坝建成20周年暨龙滩200m级碾压混凝土坝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于润明;宋建军;冷继菊;;碾压混凝土高温施工技术措施[A];水工大坝混凝土材料和温度控制研究与进展[C];2009年

9 方坤河;;碾压混凝土的技术性能综述[A];96’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10 曾力;方坤河;;碾压混凝土中粉煤灰最大掺量的确定方法探讨[A];96’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水利学会碾压混凝土筑坝专业委员会;科技创新筑就新型碾压混凝土坝[N];中国水利报;2003年

2 杨尚怀 平利;碾压混凝土交流研讨会在普洱召开[N];大众科技报;2008年

3 王健;中国水利水电集团刷新碾压混凝土芯取样记录[N];中国建材报;2009年

4 谢鸿宏 李斌;武警水电部队碾压混凝土一次性取芯创新纪录[N];解放军报;2010年

5 戴锐 杨振华;我国建成世界最高最薄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N];中国水利报;2005年

6 全红;中国水电八局筑坝技术经典案例[N];西南电力报;2007年

7 记者 陈道明;亭子口工程碾压混凝土单仓单日浇筑量创世界纪录[N];广元日报;2011年

8 郑桂斌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高级工程师;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期待大规模推广应用[N];中国水利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邱军;做出山虎 不做笼中虎[N];中国水利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任萍萍 通讯员 徐月明;打造雄厚筑坝实力 铸造金字施工品牌[N];中国电力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迎春;碾压混凝土层面结合特性和质量标准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杨华美;高寒高海拔碾压混凝土抗冻材料及其作用机理[D];武汉大学;2015年

3 黄志强;碾压混凝土诱导缝与层面断裂性能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玉松;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装备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欧阳润泽;聚丙烯纤维碾压混凝土在路面大修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3 吴昊;改性碾压混凝土性能研究及在农村公路中的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4 李圆;水压力和外力联合作用下碾压混凝土断裂试验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5 王凯;施工扰动对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质量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陈泳妍;不同渗透溶蚀程度下碾压混凝土特性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牛超;碾压混凝土结构流激振动特性及损伤识别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孔源;高应变率下碾压混凝土动态损伤本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王传彪;用于低等级公路路面的流化床灰碾压混凝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10 王改先;某电站拱坝碾压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及性能的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60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660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3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