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足迹的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及时空格局研究
本文选题:水足迹 切入点:生态补偿标准 出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09期
【摘要】:水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其效益外部性使得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成本应由相关的若干区域共同承担,因此,建立合理的区域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及区域内外共同补偿机制是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前沿。通过构建水足迹与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对江西省及11地市水足迹与水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估算。主要结果如下:2000~2013年,江西省总生产水足迹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粮食、水产品、猪肉生产所占比重较大,水盈余呈波动下降趋势。11地市生产水足迹与水足迹效率呈上升趋势,除南昌市出现水赤字要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外,其余各市均有水盈余,应获得生态补偿资金。2000~2013年江西省水盈余共需补偿1 805.76亿元,平均每年128.98亿元。赣南的赣州市、赣中的吉安市、赣东北的上饶市、赣东的抚州市获得补偿额较高,将优先获得区域内外生态补偿额度。该研究结果可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与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Abstract]:Water resource is a kind of public good, and its benefit externality makes the cost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hould be shared by several related regions, therefore,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asonable 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model and a comm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within and outside the region are the frontier of current ecological economy research.Based on the model of water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e water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11 cities were estimated.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rom 2000 to 2013, the water footprint of total produc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Grain, aquatic products and pork production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The water surplus shows a downward trend. The water footprint and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footprint in 11 prefectures are on the rise. Except for the water deficit in Nanchang to pay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unds, all the other cities have water surplus.The water surplus of Jiangxi Province should be compensated 1 80.576 billion yuan from 2000 to 2013, with an average of 12.898 billion yuan per year.Ganzhou city in south Jiangxi province, Ji'an city in central Jiangxi province, Shangrao city in northeast Jiangxi province and Fuzhou city in eastern Jiangxi province have higher compensation amount, and priority will be given to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within and outside the region.The results can provide som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s and regions.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管理学院;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招标项目(JD1402)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15JJD790040)~~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莉;邓欧平;邓良基;辜莉娟;;2003~2011年四川省各市(州)农业水足迹时空变化与驱动力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07期
2 邓晓军;韩龙飞;杨明楠;于志慧;张媛;;城市水足迹对比分析——以上海和重庆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3 刘民士;刘晓双;侯兰功;;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安徽省水资源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4 邵帅;;基于水足迹模型的水资源补偿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14期
5 曾昭;刘俊国;;北京市灰水足迹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07期
6 张郁;张峥;苏明涛;;基于化肥污染的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灰水足迹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7期
7 田园宏;诸大建;王欢明;臧漫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水足迹值:1978-2010[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6期
8 虞yN;张晖;胡浩;;基于水足迹理论的中国畜牧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资源科学;2012年03期
9 傅春;欧阳莹;陈炜;;环鄱阳湖区水足迹的动态变化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10 王女杰;刘建;吴大千;高u!;王仁卿;;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区域生态补偿——以山东省为例[J];生态学报;2010年2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常亮;朱俊峰;;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的经济评价和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09期
2 乔凯;高志刚;;新疆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脱钩分析——基于水足迹视角[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3 胡小飞;傅春;陈伏生;杨丽;;基于水足迹的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及时空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09期
4 刘智勇;李升文;程朝友;刘显明;宫伟;;2016—2020年威宁县畜牧产业发展规划[J];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14期
5 安彬;肖薇薇;;基于水足迹理论的江西省水资源时空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6年08期
6 程超;童绍玉;彭海英;闫少凯;;滇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平衡性研究[J];资源科学;2016年08期
7 雷玉桃;苏莉;;中国水足迹强度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生态经济;2016年08期
8 廖志娟;傅春;胡小飞;;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江西省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研究[J];生态经济;2016年08期
9 王丹阳;李景保;叶亚亚;谭芬芳;;基于不同受纳水体的湖南省农业灰水足迹分析[J];水资源保护;2016年04期
10 付为国;王凡坤;赵云;滕博群;王雨轩;;土壤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小麦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6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泽红;董锁成;李宇;李雪;;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03期
2 韩舒;师庆东;于洋;张履冰;;新疆1999-2009年水足迹计算与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3年02期
3 蔡振华;沈来新;刘俊国;赵旭;;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甘肃省水足迹及虚拟水贸易研究[J];生态学报;2012年20期
4 潘文俊;曹文志;王飞飞;陈劲松;曹娣;;基于水足迹理论的九龙江流域水资源评价[J];资源科学;2012年10期
5 诸大建;田园宏;;虚拟水与水足迹对比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苏明涛;张郁;靳英华;;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水足迹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7期
7 刘梅;许新宜;王红瑞;王峰;;基于虚拟水理论的河北省水足迹时空差异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6期
8 白景锋;杨杰;;河南省主要农作物虚拟水空间分布及水资源配置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9 郭鹏程;包安明;易秋香;王兴娟;王强;白泽龙;;干旱区绿洲-荒漠化演变中的水足迹表征研究——以新疆天山北坡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01期
10 傅春;欧阳莹;陈炜;;环鄱阳湖区水足迹的动态变化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尉;刘玉龙;杨丽;;我国生态补偿分类及实施案例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徐永田;;生态补偿理论研究进展综述及发展趋势[J];中国水利;2011年04期
3 ;《生态补偿条例》即将上报,生态补偿有望加大[J];水工业市场;2011年12期
4 董海京,洪尚群,叶文虎;云南水电生态化的生态补偿[J];水电能源科学;2005年03期
5 ;一些国家的生态补偿办法[J];水利水电快报;2007年15期
6 徐振辞;潘增辉;樊雅丽;王国强;张彦文;王永亮;;城市供水水源地集水区生态补偿研究——以岗南、黄壁庄水库集水区为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年01期
7 张首顺;毛春梅;;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要素分析[J];水利经济;2009年04期
8 刘永贵;;三峡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人民长江;2010年19期
9 谷学明;曹洋;赵卉卉;王芳;王远;;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水利经济;2011年04期
10 孙晓莉;;完善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生态补偿考核机制的建议[J];能源与节能;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本太;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赵凡;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纳入国家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4 阮晓琴;环保总局将在四领域试点生态补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记者 陈浩;环保总局: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商务时报;2007年
6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郑晓波;我国将在四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证券时报;2007年
8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胡小飞;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王志风;经济欠发达地区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高辉;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7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云聪;生态补偿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楚乔;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李梅;我国生态补偿的哲学反思[D];新疆大学;2009年
5 郑麒;基于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的生态补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张晓静;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女杰;基于生态服务和生态消费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14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71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