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淮河流域乡村内涝地区聚落景观生态基础设施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4 20:52

  本文选题:淮河内涝地区 + 生态基础设施 ; 参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年06期


【摘要】:工业社会以来,内涝对乡村聚落景观的干扰日趋严重,尤其在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对建设美丽乡村的迫切需求下,乡村聚落景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对推动我国乡村景观生态建设具有当下意义。本文通过乡村聚落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引入生态基础设施理念作为内涝地区乡村景观营建的媒介,将乡村聚落雨洪管理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核心功能,并将雨水管理、生物生产、水体净化和生物栖息地保护以及游憩系统等诸多生态及人文过程,通过一个系统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乡村聚落型生态景观的基础结构,营造一个低维护成本,低技术和低碳适应气候变化的具有独具地方个性的生态型宜居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Abstract]:Since the industrial society, the interference of waterlogging on the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especially in the urgent need of building beautiful villag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new period.The study of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is of immediate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hina.Through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s the medium of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waterlogging areas, and takes rural settlement rain and flood management as the core function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manages Rain Water.Many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processes, such as biological production, water purification, biological habitat protection and recreation system, are integrated into one system to form the basic structure of a rural settlement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create a low maintenance cost.Low technology and low carb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with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habitable countryside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
【基金】: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608271):基于3S技术的淮河流域乡村内涝地区集约型景观设计研究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60061)我国内涝地区乡村景观的生态研究成果之一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南京林业大学高学历人才基金项目江苏内涝地区乡村景观的生态研究(GXL2014057) 2015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江苏沿淮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研究(1501044C) 201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苏北沿淮内涝地区乡村景观研究(2015SJB043) 2014年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项目苏南绿美乡村树种配置与景观构建方法研究与示范,(LYSX[2014]19) 2015年“十二五”村镇建设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田园社区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2015BAL01B03) 2015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乡村聚落景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思考(2015sjcx16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1408315)成果之一
【分类号】:TU982.29;TV21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秀英;丁誉恒;;浅论生态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J];山西建筑;2009年12期

2 乔青;陆慕秋;袁弘;;生态基础设施理论与实践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相关研究综述[J];风景园林;2013年02期

3 屠凤娜;;国内外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与经验总结[J];理论界;2013年10期

4 秦趣;;煤炭型城市森林类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05期

5 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的精明保护(英文)[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6期

6 闫芳芳;;关于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J];科学时代;2008年01期

7 秦趣;冯维波;苏维词;彭丽;;三峡库区重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品质演化及对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杜士强;于德永;;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及其构建原则[J];生态学杂志;2010年08期

9 刘帆;刘官海;;谈遂宁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框架[J];山西建筑;2012年26期

10 王如松;;城市复合生态与生态基础设施[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孔坚;;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俞孔坚;李迪华;;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C];2002年

3 杨明俊;;生态基础设施探析[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邓晨华;焦胜;;湖区村镇生态基础设施多目标优化研究——以华容县示范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居阳;陈静;马勤;;生态基础设施导向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赵丹;王如松;;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整合及管理方法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C];2014年

7 俞孔坚;李迪华;;着眼于50年后北京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北京奥运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论文集[C];2002年

8 陈筱玲;;生态基础设施控制性规划初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刚;;济南生态基础设施景观格局及规划策略[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10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和投融资改革[C];2014年

10 杨佩瑾;孙贻超;;天津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析[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霜;为生态基础设施“立家规”[N];台州日报;2005年

2 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 俞孔坚;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甄澄 采写;让乡村享有体面卫生条件[N];光明日报;2009年

4 旅美学者 薛涌;反思北京治水:被“消失”的生态基础设施[N];中国经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刘月月 通讯员 白雅童 王欣;规划自然桃源美景[N];中国建设报;2009年

6 知名旅美学者 薛涌;恢复北京的“风水”[N];中国经营报;2012年

7 铁铮;俞孔坚倡导十大战略建设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上)[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8 通讯员 李响 记者 汤润清;实施规划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四个对接”[N];河北日报;2014年

9 特约通讯员 侯德江;踏出铿锵的足音[N];铜仁日报;2012年

10 徐小平 杨静 周晓风 黄Z,

本文编号:1750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750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9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