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某水利枢纽左岸坝前堆积体稳定性预测分析
本文选题:堆积体稳定性预测 + 地震作用 ; 参考:《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年06期
【摘要】:某水利枢纽工程左岸坝前堆积体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及4·20雅安地震,其内部的物理力学参数发生了恶化,稳定性有所降低。尽管现在该堆积体整体是稳定的,一旦再次经历类似的地震,其整体稳定状况会更加恶化,将对下游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运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和Newmark法计算堆积体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永久位移是很有必要的。计算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堆积体发生位移部位主要位于压重体上方的小部分范围,产生的最大位移为0.56 m,同时根据位移和塑性区情况判断了堆积体的稳定性。最终预测出在类似的地震作用下,堆积体只会发生局部的浅表层蠕滑,整体仍是稳定的,研究成果为保证下游水利枢纽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依据。
[Abstract]:The accumulation body in front of the dam on the left bank of a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has experienced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420 Ya'an earthquake.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the reservoir have deteriorated and the stability has been reduced.Although the whole body is stable now, once the similar earthquake is experienced again, the overall stability will deteriorate, which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downstream hydro project.It is necessary to calculate the permanent displacement of accumulative slope under seismic action by us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nd Newmark method.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accumulative body is mainly located in a small area above the gravity body under earthquake action, and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is 0.56 m. The stability of the accumulated body is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displacement and plastic zone at the same time.Finally, it is predicted that under the similar earthquake action, only local shallow surface creep will occur, and the whole body will still be stable.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the basis for ensuring the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downstream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GP2012K015)
【分类号】:TV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晓珍;;西南某堆积体潜在变形破坏模式及力学参数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29期
2 朱继良,黄润秋;某水电站坝前堆积体稳定性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08期
3 朱继良,张诗媛;某堆积体开挖后的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6期
4 晏长根;祁生文;伍法权;廖荣贵;苏天明;;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库尾段藏碉群斜坡巨型堆积体的成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5 陈强;聂德新;王维早;李树武;;结义复合堆积体组成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6 李树武;聂德新;刘惠军;;大型碎屑堆积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评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7 任黔云;栗军奇;;马马崖一级水电站补朗堆积体稳定分析及处理[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6年01期
8 李枫;吴继敏;董志高;王文远;王昆;;某水电站左岸B_(20)崩塌堆积体稳定性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03期
9 王耀邦;李金都;;高粱坪堆积体稳定性分析评价[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年05期
10 向先超;涂鹏飞;;三峡库区某沟内人工弃土堆积体稳定性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武;刘昌;聂德新;杨永明;;乌弄龙水电站坝前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文忠;杜健;;阿海水电站混合堆积体稳定性计算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邓华锋;朱敏;原先凡;马莉;罗骞;胡鹏;;某大型堆积体边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4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祖煜;;水利水电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分析和工程措施研究[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7 孙红亮;刘建;;高密度电法在冰碛堆积体勘察中的应用[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荣鲁;任雪萍;窦铁生;贺可强;;水位升降对三峡库区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分析与评价[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汤献良;冯汉斌;向东辉;;小湾左岸坝前堆积体边坡变形特征及其治理[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李相依;晏鄂川;;库水位周期性升降作用下滑坡堆积体潜水位计算[A];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才坤;堆积体的综合物探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9年
2 余金煌;浅水域堆积体精准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3 刘飞;水流泥沙造床过程的初步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福洪;水库边坡混合堆积变形监测及预测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苟黎;梨园水电站念生垦堆积体治理工程效果分析与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宁;水库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设计研究—泥洛堆积体[D];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
4 崔笑烽;硗碛水库某缓坡细粒大型堆积体塌岸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李洋;锦屏二级水电站二坪子外侧堆积体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徐博;强震作用下堆积体边坡的动力响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国进;大型复杂堆积体信息化动态整治设计与工程实践[D];天津大学;2007年
8 汪贤良;强震作用下堆积体边坡变形特征和稳定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孙立;怒江罗拉水电站坝前左岸大型堆积体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巧;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坝前堆积体的地震动态响应及稳定性复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58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758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