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高埋深输水隧洞蠕变力学行为及岩爆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30 13:38

  本文选题:深埋隧洞 + 蠕变力学行为 ; 参考:《天津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某输水隧洞埋深大、洞线长、隧洞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设计和施工难度较大。该工程的粉砂质泥岩段为全线埋深最大的洞段,整体埋深在1650m~2320m范围内,地应力水平高,面临突出的岩爆问题。此外,高地应力赋存环境下岩石的力学行为与常规条件下有较大区别,室内试验表明粉砂质泥岩在高应力下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流变效应。长期流变下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和围岩的长期稳定性不易得到保证,需开展专门研究。本文即针对该洞段的两个突出问题——岩石的蠕变力学行为及岩爆问题展开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及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符合工程区粉砂质泥岩蠕变特性的非线性蠕变模型。通过研究见诸文献的15种常见流变力学模型的流变特性并与依托工程粉砂质泥岩室内蠕变试验曲线进行比对分析,最终采用改进伯格斯(Burgers)模型建立了粉砂质泥岩的非线性蠕变模型;基于Origin的自定义函数拟合功能将改进伯格斯模型的蠕变方程嵌入到Origin的函数库中并采用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成功识别出模型的流变参数。(2)基于ABAQUS的二次开发平台,利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改进伯格斯模型的用户材料子程序。详细推导了改进伯格斯(Burgers)模型的蠕变求解公式,并给出了该模型的程序开发框图,进而基于ABAQUS的二次开发平台采用Fortran语言成功编写了改进Burgers模型的UMAT子程序;利用所开发的用户材料子程序对室内单轴/三轴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证明了程序开发的正确性和有效性。(3)在充分考虑岩体流变效应的基础上,确定了依托工程粉砂质泥岩段的合适支护时机,建议隧洞在开挖150天左右时施做二次支护。基于所开发的子程序分析了无支护条件下粉砂质泥岩洞段的蠕变过程,发现对于1700m、2000m和2320m埋深的洞段,隧洞开挖后围岩的初始变形分别占最终稳定变形的40.4%、46.0%和51.19%,且粉砂质泥岩的流变变形主要发生在前6个月。此外,对比研究了二次支护不同支护时机下(隧洞开挖后90天、120天及150天)隧洞的变形、塑性变形及管片结构受力的变化规律,并建议二次支护在隧洞开挖150天左右时施做。(4)采用多种“应力强度比\强度应力比”岩爆判据综合评定了依托工程粉砂质泥岩洞段的岩爆可能性和岩爆等级。综合采用规范法、Russense系数法、谷-陶判据等多个判据对粉砂质泥岩段的岩爆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各个判据的结果均表明:粉砂质泥岩洞段具有发生强烈岩爆的可能性,可能会伴有严重片帮等严重的围岩破坏现象;(5)以加拿大地下试验室Mine-by试验隧道花岗岩的脆性破坏为例,对比研究了5种岩石本构模型对围岩脆性破坏范围的预测效果,揭示了围岩的脆性破坏机理并据此对依托工程粉砂质泥岩段的围岩破坏范围进行了模拟。采用弹性模型、理想弹塑性、CWFS模型、CSFH模型及基于Hoek-Brown模型的m-0准则对加拿大地下实验室Mine-by试验隧道的围岩破坏情形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可以考虑围岩破损过程中材料力学性能劣化的CWFS模型、CSFH模型及m-0准则可较好地模拟硬岩的脆性破坏范围。其中CWFS模型的模拟结果及其对硬岩脆性破坏机理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最为相符。最后,采用CWFS模型及m-0准则对依托工程粉砂质泥岩段的围岩破坏范围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creep mechanics behavior and rock burst problem of silty mudstone under high stress .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 ( 1 ) To establish a nonlinear creep model to improve the creep property of silty mudstone under high stress . ( 4 ) The rock burst possibility and the rock burst level of the silty mudstone are evaluated synthetically by using multiple criteria such as stress intensity ratio and strength stress ratio . The results of each criterion show that the CWFS model , the CSFH model and the m - 0 criterion which are based on the Hoek - Brown model can simulate the brittle failure range of the hard rock . The CWFS model and the m - 0 criterion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rock failure range of th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silty mudstone . Finally , the CWFS model and the m - 0 criterion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surrounding rock failure range of the silty mudstone section of Canada .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V5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辉;陈卫忠;李廷春;王清标;;地下工程智能连续优化方法的实现Ⅰ:参数化设计及优化方法[J];水利学报;2014年01期

2 付贵海;魏丽敏;周慧;邓宗伟;;基于ADINA的软土粘弹塑性模型二次开发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12期

3 彭俊;荣冠;周创兵;蔡明;彭坤;;一种基于GSI弱化的应变软化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4 蔡美峰;冀东;郭奇峰;;基于地应力现场实测与开采扰动能量积聚理论的岩爆预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10期

5 王延可;李天斌;陈国庆;孟陆波;刘梁;陈子全;;岩爆特性PFC~(3D)数值模拟试验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3年04期

6 冀东;苗胜军;任奋华;杨志军;彭超;;基于颗粒流模拟的硬岩CWFS模型等效塑性参数优化研究[J];矿冶工程;2013年04期

7 刘浪;王革民;陈建宏;杨珊;;深部饱水岩石蠕变试验及其流变模型(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3年02期

8 陈培帅;陈卫忠;庄严;;基于断裂力学的岩爆破坏形迹两级预测方法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02期

9 苗胜军;杨志军;龙超;谭文辉;;脆性硬岩CWFS强度准则模型等效塑性参数优化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1期

10 高洪梅;陈国兴;;EPS颗粒轻质混合土的蠕变模型及其有限元二次开发[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满潮;晏玉书;王同良;郑雨天;冯豫;;软岩的概念及其分类[A];世纪之交软岩工程技术现状与展望[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成林;深埋长隧洞岩爆灾害机理及判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2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崔少东;岩石力学参数的时效性及非定常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李勇;高地应力条件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分步开挖稳定性及流变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邓林;泥巴山深埋特长公路隧道重大岩体工程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李成波;岩石蠕变实验及非定常参数粘弹模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黄书岭;高应力下脆性岩石的力学模型与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8 胡云华;高应力下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及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9 徐小丽;温度载荷作用下花岗岩力学性质演化及其微观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10 江权;高地应力下硬岩弹脆塑性劣化本构模型与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英华;深部工程高地应力下岩爆发生机制及判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王志成;开挖卸荷与扰动荷载作用下岩爆弹射破坏的离散元模拟[D];广西大学;2013年

3 禹德;求解两类非线性问题的Levenberg-Marquardt方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4 吴成;高地应力硬岩洞室开挖破坏区数值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5 卢宁宁;岩石非定常参数流变数值计算程序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于振波;航空高温材料三维蠕变断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胡威东;离散单元法在岩石隧道开挖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梁礼绘;高埋深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及支护结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肖学沛;锦屏二级水电站交通隧道岩爆预测及防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24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824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2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