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三门峡水库在黄河调水调沙体系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5-01 06:34

  本文选题:调水调沙 + 排沙 ; 参考:《人民黄河》2017年07期


【摘要】:三门峡水库是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黄河中游水沙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自2002年起,为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与恢复河槽的过洪能力,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和开展了以小浪底水库运用为主的黄河调水调沙实践活动,三门峡水库参与了多次黄河调水调沙生产运用,在运用过程中科学制定调度方案,通过对枢纽泄流排沙设施的调节与控制,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提供所需水沙量。对三门峡水库运用进行的分析表明,三门峡水库运用在黄河调水调沙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有效控制小浪底水库入库水沙的时空分布过程,有利于小浪底水库库区明流段淤积形态的改善及小浪底水库人工塑造异重流形成与消亡的控制,提升小浪底水库的排沙效率,增加并恢复黄河下游主河槽的过洪能力。同时,有利于三门峡水库自身的排沙减淤与淤积形态的改善。
[Abstract]:Sanmenxia Reservoi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lood control engineering system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water and sedimen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Since 2002,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eposition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nd restore the flood capacity of the channel, the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Committee has organized and carried out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fer and sediment transfer of the Yellow River, which is mainly used by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Sanmenxia Reservoir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water and sediment regul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for many times. In the process of operation, it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s the dispatching scheme, and provides the required water and sediment amount for the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fer operation of Xiaolangdi Reservoir through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rainage and sediment drainage facilities of the Hub. The operation of Sanmenxia Reservoir show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Sanmenxia Reservoir plays a connect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fer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i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water and sediment in Xiaolangdi Reservoir.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ilt form in the open flow section of Xiaolangdi Reservoir and the control of the formation and extinction of the artificial molded density current in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to enhance the sediment discharge efficiency of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and to increase and restore the flood passing capacity of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t the same time,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sediment discharge and siltation in Sanmenxia Reservoir.
【作者单位】: 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
【分类号】:TV69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三门峡水库清理措施初步设计的编制[J];中国水利;1957年03期

2 朱粹侠;1973~1982年三门峡水库春灌蓄水运用的初步分析[J];人民黄河;1989年03期

3 张启舜,蒋如琴;对发挥三门峡水库综合效益的认识[J];人民黄河;1991年01期

4 李晨;三门峡水库环境影响回顾与评述[J];人民黄河;1991年01期

5 贺万印;三门峡水库山西库区治理探讨[J];山西水利;2000年01期

6 文三石;三门峡水库建设的风雪历程[J];劳动安全与健康;2001年04期

7 刘健;承认三门峡水库设计失当的意义[J];中国水运;2003年11期

8 张建国;慎言放弃三门峡水库[J];水利发展研究;2004年05期

9 江恩惠,李军华,刘社教;应用寿命周期模式思考三门峡水库的运用问题[J];人民黄河;2005年10期

10 刘平贵;刘韫缇;;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功过剖析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三石;;三门峡水库建设的风雪历程[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小玮;孙坷;江澄;;三门峡水库缘何成祸首[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丁冬阳;;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有谋;靳曼;任然;;陕西15名人大代表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林秉南;;迅速开展三门峡水库敞泄试验的理由和建议[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郑志刚;;三门峡水库存废问题引关注:陕西河南各执一词[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道胜;王海军;段敬望;王育杰;;2003年三门峡水库汛期运用分析[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林秀芝;苏运启;许登霞;;基本不影响潼关高程的三门峡水库蓄水位探讨[A];第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4年

9 汪胡桢;;黄河三门峡水库应以防洪拦沙为主要任务[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叶永毅;;关于三门峡水库的初期运用方式问题[A];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韩承伯;三门峡水库给陕西带来什么?[N];陕西日报;2011年

2 秦晖;再谈三门峡的教训:兼答水博先生[N];经济观察报;2007年

3 仲伟志;走出“历史的三门峡”[N];经济观察报;2007年

4 秦晖;再谈三门峡的教训[N];经济观察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康传义;治理渭河应与黄河治理一起通盘考虑[N];陕西日报;2010年

6 祖士保 贾敬立;河南黄河调水调沙工作有序推进[N];黄河报;2006年

7 丁厚勤 张丙夺 刘灿淼;部署黄河调水调沙工作[N];菏泽日报;2007年

8 记者 郭永;确保黄河调水调沙顺利进行[N];济宁日报;2009年

9 记者 刘学东;黄河调水调沙圆满结束[N];东营日报;2009年

10 ;严阵以待黄河调水调沙[N];黄河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晓彦;三门峡水库运用对潼关高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孙超;黄河调水调沙时期的碳输运特征及花园口站碳系统各分量的年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刘立芳;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碳含量及莱州湾碳的行为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4 徐炳丰;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期冲淤变化分析[D];清华大学;2009年

5 刘丹;RESCON模型在三门峡水库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季利;小浪底水库投运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王玉成;黄河调水影响下河口区盐度分布的观测与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邓s,

本文编号:1828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828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c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