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大坝下游河岸带冬夏季水热交换特征对比

发布时间:2018-05-04 14:17

  本文选题:新安江下游 + 河岸带 ; 参考:《水科学进展》2017年01期


【摘要】:为对比水库下游河岸带冬夏季潜流交换特征及温度场分布规律,在新安江大坝下游开展了河道水、河岸带地下水的水位与温度监测,并结合达西定律推广式等理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论冬夏季,侧向潜流交换量与河道水位呈逆时针"绳套"关系,且离河道越近潜流交换强度越大;冬、夏季潜流交换强度与补给方式存在明显不同,在近河岸处单宽交换总体积分别为55.23 m3(周)、75.08 m3(周),夏季主要为河道补给河岸带,冬季相反,此外,夏季交换范围更大且交换更快;河岸带温度场受低温波动水影响显著,在垂直方向上夏季表现为"上暖下凉",冬季相反,在水平方向上夏季低温传播距离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分区。因此,在水库下游河流生态治理过程中,应适当考虑不同季节的影响。
[Abstract]:In order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surface flow exchang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in winter and summer in the downstream riparian zone of the reservoir, the monitoring of water level and temperature of river channel water and groundwater in riverbank zone is carried out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Xinanjiang Dam, and th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Darcy's law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winter and summer, there is a counterclockwise "rope slee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teral flow exchange and the water level of the river, and the closer the submersible flow is to the channel, the greater the exchange intensity is, and the obvious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the exchange intensity and the recharge mode in winter and summer. The total volume of single width exchange is 55.23 m ~ 3 at the near riparian bank (Zhou Gui 75.08 m ~ 3). The summer is mainly a river recharge riparian zone, but in winter, the summer exchange range is larger and the exchange is faster, and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the riparian zone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low temperature fluctuating water.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summer is "warm and cool" in summer. On the contrary, in winter, the propagation distance of low temperature in summer is large in horizontal direction, and there are obvious zones in summer. Therefo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eason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ontrol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reservoir.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西水利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9045)~~
【分类号】:TV1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英玉;赵坚;吕辉;陈斌;;河岸带潜流层温度示踪流速计算方法[J];水科学进展;2016年03期

2 林俊强;严忠民;夏继红;;弯曲河岸侧向潜流交换试验[J];水科学进展;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东升;赵坚;吕辉;;大坝下游河岸带冬夏季水热交换特征对比[J];水科学进展;2017年01期

2 靳孟贵;鲜阳;刘延锋;;脱节型河流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7年01期

3 李英玉;赵坚;吕辉;陈斌;;河岸带潜流层温度示踪流速计算方法[J];水科学进展;2016年03期

4 李勇;张维维;袁佳慧;黄漫丽;朱亮;倪利晓;吴云海;;潜流带水流特性及氮素运移转化研究进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5 于靖;张华;;城市小型河流水动力弥散和潜流交换过程[J];水科学进展;2015年05期

6 陈孝兵;赵坚;李英玉;陈力;;床面形态驱动下潜流交换试验[J];水科学进展;2014年06期

7 林俊强;严忠民;夏继红;;微弯河岸沿线扰动压强分布特性试验[J];水科学进展;2013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林俊强;严忠民;夏继红;;弯曲河岸侧向潜流交换试验[J];水科学进展;2013年01期

2 吴志伟;宋汉周;;地下水温度示踪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3 金光球;李凌;;河流中潜流交换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俊杰;蔡永立;罗坤;郭纪光;季夏薇;;上海地区河岸带结构:类型、分布及改进[J];水资源保护;2009年06期

2 张水龙,李玉花;海河干流中段河岸带功能开发与保护[J];城市问题;2005年04期

3 王家生;孔丽娜;林木松;闵凤阳;;河岸带特征和功能研究综述[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11期

4 李素新;;汾河河岸带植被管理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5 李睿华;管运涛;何苗;胡洪营;蒋展鹏;;美人蕉河岸带处理受污染河水的中试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09期

6 由文辉;谈河岸带的生态管理[J];上海建设科技;2003年01期

7 夏继红;林俊强;姚莉;王丹;;河岸带的边缘结构特征与边缘效应[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夏继红;严忠民;;生态河岸带的概念及功能[J];水利水电技术;2006年05期

9 左俊杰;蔡永立;;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23期

10 刘亚琴;杨清海;丛培东;;蒲石河蓄能电站河岸带植被分布[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玲玲;张鹏;张旭东;;河岸带对氮磷的截留转化作用[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家生;卢金友;柴晓玲;姚仕明;;三峡工程运用后水沙输移变化对长江中游河岸带生境影响初步分析[A];“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专题论坛——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之十论文集[C];2007年

3 王家生;卢金友;柴晓玲;姚仕明;;三峡工程运用后水沙输移变化对长江中游河岸带生境影响初步分析[A];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之十论文集[C];2007年

4 杨长明;蔡雯娟;李建华;;崇明岛河岸带根际土壤反硝化过程对模拟咸水入侵的响应及微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徐慧琴;;元竹河岸林带建设效益评价与启示[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韩振远;沧桑黄河岸[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玲玲;竹林河岸带对氮磷截留转化作用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夏继红;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3 范小华;三峡库区河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孙荣;山地河流河岸植被生态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刘世增;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河岸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刘月敏;三种植物的河岸适应性及对含盐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D];天津大学;2007年

7 赵警卫;河岸带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左俊杰;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冬林;秦淮河河岸带土壤主要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李岳坦;青海湖流域河岸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退化机理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子珊;北京郊区河岸带自然性评价与生态恢复[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陈展;黄浦江河岸带结构及其健康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紫琦;北京城市河岸带结构对河流水质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苏亚彬;基于水土保持的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河岸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曾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南京大学;2015年

6 夏艺;漓江河岸带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吴晶晶;不同城市化梯度下福州市河岸景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8 覃云斌;广西漓江河岸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9 何娟;黄浦江上游河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调控管理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10 刘倩;黄河中下游典型河岸带植被格局与土壤性质的耦合关系[D];河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43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843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5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