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围压卸荷条件下横观各向同性岩体变形破坏与能量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岩石力学 + 石英云母片岩 ; 参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08期
【摘要】:为揭示石英云母片岩变形及能量特征,针对平行片理和垂直片理方向的试件,基于MTS815岩石力学试验平台开展不同围压下的卸荷试验,分别从体积变形系数、能量比、能量变化率、能量应力增量比等方面系统研究高围压卸荷条件下石英云母片岩变形破坏特征及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平行组试件径向变形发育能力及各特征应力量值均高于垂直组;其能量演化规律具有显著的围压效应,2组试件能量特性差异明显;与垂直组相比,平行组试件峰前、峰后应变能变化率较低且高围压下裂隙发育及塑性变形程度更高;提出能量应力增量比以表征试件能量变化对卸荷程度的敏感性,2组试件峰前能量应力增量比均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加,但峰后弹性能应力增量比几乎不受初始围压的影响,垂直组峰前、峰后弹性能应力增量比和耗散能应力增量比量值均大于平行组。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deformation and energy characteristics of quartz mica schist rock, the unloading tests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MTS815 rock mechanics test platform for specimens with parallel and vertical schist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from volume deformation coefficient and energy rati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failure and energy evolution of quartz mica schist under high confining pressure unloading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he aspects of energy change rate and energy stress increment ratio.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dial deformation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characteristic stress values of parallel specimen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vertical group, the energy evolution law of parallel group has obvious confining pressure effect and the difference of energy characteristic of two groups is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at of vertical group, the energy characteristic of parallel group specimen is before peak. The change rate of post-peak strain energy is lower and the degree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is higher under high confining pressure. The sensitivity of energy change to unloading degree in two groups of specimens is presented. The ratio of energy stress increment before peak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but the increment ratio of elastic energy stress after peak is almost unaffected by initial confining pressure. The ratio of elastic energy stress increment and dissipative energy stress increment is larger than that of paralle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vertical peak.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5CB0579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9092)~~
【分类号】:TV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飞跃;横观各向同性板稳定问题的精确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2 何江达,范景伟,王桂芳,宗仁怀;横观各向同性岩体孔径变形法的三维地应力分析计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3期
3 张启辉,赵锡宏;横观各向同性土对剪切带形成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4 梅国雄,宰金珉,赵维炳,殷建华;横观各向同性土体三维比奥固结有限层解法[J];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07期
5 王小岗,黄义;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地基的稳态动力响应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梅国雄,宰金珉,赵维炳;横观各向同性土体有限层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02期
7 王小岗;;层状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地基上圆板的非轴对称振动[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7年10期
8 王小岗;;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地基中埋置荷载的非轴对称瞬态响应[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8期
9 李佳;高广运;赵宏;;基于2.5维有限元法分析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上列车运行引起的地面振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10 李景高,张国彬,许武年,张伟林;用三维等参单元计算横观各向同性体应力[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世范;顿志林;刘宝琛;;水平荷载作用下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中位移计算[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姜增国;徐长佑;;横观各向同性岩体中确定原岩应力的尝试[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3 王正中;牟声远;牛永红;陈立杰;刘军;刘旭东;;横观各向同性冻土弹性常数及强度预测[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4 梅国雄;宰金珉;赵锡宏;殷宗泽;赵维炳;;三维横观各向同性土体开挖问题有限层求解[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晋侃;薛松涛;陈诗慧;陈昒;;横观各向同性准饱和土中体波的传播[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6 牛志国;胡少伟;陆俊;;横观各向同性对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动力特性的影响[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7 王正中;袁驷;陈涛;;冻土横观各向同性非线性本构模型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鲁海峰;姚多喜;梁修雨;郭立全;沈丹;;采动底板横观各向同性岩体应力解析解[A];《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ol.9 No.5[C];2013年
9 刘凌;黄争鸣;;基体含横观各向同性纤维的现场强度[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复合材料检测与测试技术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卢应发;周盛沛;吴延春;罗先启;;横观各向同性地质材料刚度矩阵求解的研究[A];岩土工程数值方法与高性能计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志增;横观各向同性岩体位移反分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袁江宏;横观各向同性材料中的位错环[D];浙江大学;2013年
3 吴大志;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地基与圆形基础的扭转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杨博;横观各向同性功能梯度板弯曲问题的弹性力学解[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运思;横观各向同性岩体巴西劈裂试验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典;横观各向同性弹性地基上各向异性矩形薄板的稳态振动解析解[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玉启;横观各向同性层状饱和土固结问题的反射—透射矩阵方法[D];江苏大学;2016年
3 李荣荣;板面为各向异性面的横观各向同性板的精化理论[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4 李小昌;考虑剪应力作用时横观各向同性岩体位移反分析的基础理论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6年
5 游凌云;考虑横观各向同性特性的旧路面沥青加铺层力学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张艳菊;横观各向同性半空间中三维凹陷地形对弹性波的散射[D];天津大学;2016年
7 庾付磊;横观各向同性路面结构力学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8 高雪冰;特殊横观各向同性地基空间问题的位移与应力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9 栗振锋;轴对称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弹性体系半空间问题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10 成志勇;直角坐标系下横观各向同性层状饱和地基与结构共同作用[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53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95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