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本文选题:水资源承载力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参考:《节水灌溉》2017年06期
【摘要】: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重点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亟需开展。从城市、区域和流域的尺度,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研究从针对于局部领域逐渐发展到对人地关系系统的综合分析;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适用性,从常规趋势法,到多承载因子综合评价的模糊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再到引进生态生产性土地进行间接评价的生态足迹法和进行整体最优化分析的多目标决策法,最后到引进计算机仿真技术动态模拟的系统动力学方法。还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概念、理论和评价方法等基础研究还会持续进行,生态环境问题将会被更多地纳入研究范畴,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多技术结合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
[Abstrac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th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key regions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urgently. From the scale of city, region and river basi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s summarized, and the research develops from the local field to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applicability, from the conventional trend method to the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multi-bearing factors. The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for indirect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ive land and the multi-objective decision-making method for overall optimization analysis, and the system dynamics method for dynamic simulation of imported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trend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is also prospect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basic research 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such as related concepts, theori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will continu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ill be brought into the scope of research more,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technology will be the main hot issues in the future research.
【作者单位】: 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新疆伊犁河谷霍城-霍尔果斯口岸水文地质调查子项目”(121201150464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项目团队资助计划(ZY20110103)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瑞;张飞;周梅;李晓航;王东芳;;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年04期
2 王涛;孜比布拉·司马义;美克拉衣·艾克拜尔;陈溯;;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分析[J];水文;2014年06期
3 王长建;杜宏茹;张小雷;汪菲;张利;李雪梅;;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J];生态学报;2015年09期
4 刘晓;陈隽;范琳琳;崔胜玉;;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与新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5 田静宜;王新军;;基于熵权模糊物元模型的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甘肃民勤县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6 张军;张仁陟;周冬梅;;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草业学报;2012年04期
7 姜锋;王丽霞;孙烨;;陕北延河流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地下水;2012年04期
8 肖迎迎;宋孝玉;张建龙;;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年04期
9 曹麟;刘家宏;秦大庸;桑学锋;王明娜;刘淼;;基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山西水生态建设[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年11期
10 郑奕;魏文寿;崔彩霞;;新疆焉耆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韦润芳;开都—孔雀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14年
2 栾芳芳;新疆跨越式发展中水资源承载力评价[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马豪;新疆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用水效率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成;;基于熵模型的乌苏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年06期
2 韩琦;姜纪沂;李瑛;史志广;尹鹏浩;;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节水灌溉;2017年06期
3 张燕;赵先贵;;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省自然资本供需平衡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4 吕添贵;吴次芳;李洪义;王梦婧;;基于生态足迹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喀斯特地区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年05期
5 费兵强;韩炜;马霄华;党亚玲;蔡寅潮;谭惠;李文轩;;2010—2015年焉耆盆地LUCC特征分析及预测[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6 侯凯;李亚斌;钱会;杨咪;;宁夏黄河水系干流水质监测断面优化[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7年03期
7 王晓玮;邵景力;崔亚莉;赵辉;郭秀红;孙倩;;基于DPSIR和主成分分析的阜康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7年03期
8 赵鹏宇;郭劲松;崔嫱;张俊卿;冯文勇;;忻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2期
9 阿提克木·库尔班;;新疆和静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年04期
10 于倩雯;吴凤平;;基于组合赋权的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物元分析[J];水利经济;201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佳鸿;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2 努尔阿米乃姆·阿木克;博斯腾湖流域氢氧同位素及水化学特征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3 祖来克孜·米吉提;新疆极度干旱区工业水资源配置能力的扩展与实现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5年
4 韦润芳;开都—孔雀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14年
5 王洁云;新疆水土资源的综合承载力评价及耦合分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菲;杨德刚;王长建;张豫芳;唐宏;尹晶晶;;基于改进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天山北坡可持续发展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3年06期
2 汪菲;杨德刚;王长建;夏文进;杨帆;;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中国沙漠;2013年05期
3 王传武;;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城市规模研究[J];水文;2013年04期
4 白金明;张中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襄阳市水资源持续利用影响与对策[J];水文;2013年04期
5 李青;陈红梅;;基于FAHP的新疆喀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年08期
6 邢旭光;史文娟;张译丹;谢金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西安市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水文;2013年02期
7 王长建;张小雷;杜宏茹;汪菲;;近30a新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中国沙漠;2012年06期
8 杨馨越;魏朝富;倪九派;;三峡生态屏障区耕地承载力与人口生态转移[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年11期
9 熊黑钢;付金花;王凯龙;;基于熵权法的新疆奇台绿洲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年10期
10 张军;张仁陟;周冬梅;;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草业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栾芳芳;新疆跨越式发展中水资源承载力评价[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于翠;甘肃省张掖市生态承载力评价及预测[D];兰州大学;2011年
3 朱丹;湖南省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动态测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李静;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包头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6 黄凤华;能值生态足迹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谢伟平;1996-2008年浙江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动态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薛丹;黔东南自治州生态足迹预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杨广;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薛小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1期
2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支撑理论探讨[J];海河水利;2003年03期
3 赵威,焦士兴;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定量研究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吴九红,曾开华;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水利经济;2003年03期
5 张戈平,朱连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理论及方法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2期
6 孟凡德,刘贤赵;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驱动力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龙腾锐,姜文超,何强;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J];水利学报;2004年01期
8 赵西宁,吴普特,王万忠,冯浩;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年04期
9 冯利华,黄中伟,马跃纲;金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5年02期
10 文琦,何彤慧;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雷雷;盖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3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4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5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6 刘锐;陈伟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7 李连侠;廖华胜;蒋敏;高志辉;刘达;;相对丰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8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丽玲;;厦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邴启亮;;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城市规模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陈绍军 冯绍元 李王成 霍再林(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构建西北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覃绍 李学通 四川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资源承载力初探[N];人民长江报;2012年
3 秦延安;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N];黄河报;2014年
4 ;水资源承载力:度量水资源安全的技术探索[N];中国水利报;2005年
5 叶婷;新建城市应考虑水的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伯牙;城镇化遭遇缺水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伯牙 实习记者 宋斌;北京到了水危机的临界状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8 熊建;10年时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富永 实习生 范道瑛 林柏安;北京“水之忧”[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辉;河北省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计算与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2 马吉巍;基于优化配置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任冲锋;不确定性条件下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提升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4 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6 丁超;支撑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李川;辽宁环渤海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9 滕朝霞;济南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爱红;天津市大港区水资源承载力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许世存;吉林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魏亚蕊;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郭旋;义乌市水资源承载力仿真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 温雅欣;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书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资源承载力模拟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明成;河口岛屿型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范通达;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在安徽省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董雯;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10 何光荣;饶河源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33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033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