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四面块体促淤堤近底水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空心四面块体促淤堤 + 近底紊动强度 ; 参考:《水运工程》2016年04期
【摘要】:依据长江口某促淤工程的设计条件及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空心四面块体促淤堤近底水动力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近底紊动强度最大值所在位置、近底水平时均流速最小值所在位置以及近底水平时均流动方向的转变位置基本重合;2)对于某种具体堤型而言,在相同单宽流量条件下,随着相对水深的变化(至少在本文试验范围内),其紊动强度最大值所在位置比较稳定;3)与抛石加护面块体促淤堤相比,透水性较好的堤身结构近底紊动强度最大值所在位置会更加远离堤轴线,可使局部冲刷坑更加远离堤轴线,对堤身结构稳定有益。
[Abstract]:Based on the design conditions and physical model test method of a siltation promoting project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the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llow four-sided block silting promoting embankment near the bottom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sition of the maximum turbulence intensity near the bottom, the minimum mean velocity at the near bottom level and the transition position of the average flow direction at the near bottom level basically coincide with each oth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ame single wide flow rate, with the change of relative water depth (at least in the range of the test in this paper, the position of the maximum turbulent intensity is relatively stable), it is compared with the silting embankment with riprap and surface block. The position of the maximum turbulence intensity near the bottom of the embankment structure with good permeability will be far away from the axis of the embankment, which can make the local scour pit far away from the axis of the embankment,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embankment structure.
【作者单位】: 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河口海岸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无锡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处;上海明波水利设计有限公司;
【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11231202300)
【分类号】:TV148;U65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猛;;新型空心块体促淤堤断面波浪特性试验研究[J];水运工程;2015年11期
2 黄东海;余竞;陈海英;李才志;;四联体螺母块护面结构在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中的应用[J];水运工程;2010年05期
3 张为,李义天,王秀英,孙昭华;透水结构促淤试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5年06期
4 茅志昌,李九发,吴华林;上海市滩涂促淤圈围研究[J];泥沙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桂景;丁坝水力特性及冲刷机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猛;李寒;何萍;;空心四面块体促淤堤近底水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水运工程;2016年04期
2 李琦;徐贵泉;;长江口滩涂资源变化分析[J];中国水利;2016年05期
3 刘猛;;新型空心块体促淤堤断面波浪特性试验研究[J];水运工程;2015年11期
4 简富献;;护岸工程中透水框架消能应用研究综述[J];农业与技术;2015年14期
5 陈建文;;东海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J];地球学报;2014年06期
6 楼耕嵊;王华坤;喻国良;;促淤浮帘群的系缆力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4年08期
7 屠慧林;虞浩杰;竹建华;;对白沙湾至水口促淤顺坝运行情况的分析[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4期
8 斯锋;喻国良;;促淤浮帘绕流阻力特性及其计算[J];水利水电技术;2013年06期
9 俞相成;赵庚润;;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在潮汐河口圈围工程大型龙口合龙过程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2年04期
10 俞相成;崔冬;;围海工程水力充填工艺堵口截流技术进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翔;闸坝式水电站下游局部冲刷及水力特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韩林峰;丁坝可靠度和设计使用年限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3 杨石磊;实体丁坝群与透水桩坝护岸机理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4 刘向宇;当卡水电站下游局部冲刷坑深度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5 苏伟;长江上游丁坝冲刷机理及维护措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6 张可;不同结构型式丁坝水流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7 张鸿清;河道节点对河床变形的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8 王慧;丁坝坝头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距离[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曾红艳;基于DiTeSt分析仪的丁坝形变监测系统二次开发[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红;长江中下游典型弯曲分汊河道水力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卫兵;厉佳卉;曹海锦;张俞;;一种新型透空式潜堤消浪促淤特性试验研究[J];水运工程;2014年01期
2 郑英;吴伶;赵德玉;王领元;陈建;;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护滩结构效果水槽试验研究[J];水运工程;2012年11期
3 黄东海;余竞;陈海英;李才志;;四联体螺母块护面结构在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中的应用[J];水运工程;2010年05期
4 赵渭军;严盛;宣伟丽;贺春雷;林炳尧;;强潮河口桩式丁坝减冲促淤效果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6年03期
5 王国玉;王永学;李广伟;;多层水平板透空式防波堤消浪性能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张为,李义天,王秀英,孙昭华;透水结构促淤试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姚文艺,王普庆,常温花;护岸式透水桩坝缓流落淤效果及桩部冲刷过程[J];泥沙研究;2003年02期
8 茅志昌,李九发,吴华林;上海市滩涂促淤圈围研究[J];泥沙研究;2003年02期
9 李玉建,侍克斌,周峰;新型透水丁坝研究初探[J];海河水利;2002年S1期
10 夏细禾,余文畴;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J];水利水电技术;2001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永刚,,唐永洁,方铎;圆管流转捩过程中交替系数及紊动强度分布的实验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5年03期
2 邓安军,陈立,林鹏,叶小云;紊动强度沿垂线分布规律的分析[J];泥沙研究;2001年05期
3 郭维东,周阳,梁岳,冯亚辉;丁坝对弯道水流紊动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05年05期
4 李艳红;李栋;范静磊;;含淹没植物河流水流紊动强度最大值及其影响因素[J];水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5 杨光泉;周柏岩;;分流对弯道水流紊动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吉林水利;2009年10期
6 陈稚聪;黑鹏飞;丁翔;;丁坝回流区水流紊动强度试验[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
7 惠二青;曹广晶;胡兴娥;戴会超;江春波;;植被群落之间水流紊动强度垂向分布规律探讨[J];水力发电;2010年10期
8 郭维东;郭文卓;张黎;;矩形水槽中半圆柱形边墩周围水流紊动强度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王明甫 ,王运辉 ,王木山 ,林树敏 ,徐承忠;高含沙水流流速及紊动强度沿垂线的分布[J];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10 朱晔慧;谢立全;刘纯嘉;;水土界面内外流体运动特征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明哲;文传平;童思陈;;渐扩非均匀水流紊动强度试验研究[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2 侯斌;刘晓平;刘洋;王能贝;潘宣何;;堤坝溃口周界近壁区紊动强度试验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3 马爱兴;张卫云;谭伦武;尹书冉;王秀红;蔡国正;;新型透水框架水动力特性试验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C];2013年
4 李琳;邱秀云;;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内水沙两相湍流特性研究[A];2008中国水力发电论文集[C];2008年
5 王宪业;杨青远;卢伟真;王协康;;明渠卵砾石河床近底水流特性试验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嵇阳;唐洪武;闫静;陈红;;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在含植被明渠紊流流场特性测量中的应用[A];豫赣黑苏鲁五省光学(激光)学会联合学术2012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黑鹏飞;丁坝回流区水流特性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白静;悬移质泥沙输移的大涡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3 叶飞;非稳态漩涡运动及其产生机理[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洁;各向同性紊流的试验研究及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明龙;山区河流上下双丁坝水流特性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3 唐仁杰;连续两弯明渠水流特性水槽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4 朱红钧;凤眼莲生态型河道水流特性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胡华锋;丁坝绕流结构的试验及数值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6 袁代亮;潮滩植被水沙分布特性试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高培;长江中游航道丁坝稳定性及防护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6年
8 李国亚;有限水深横流中近壁水平圆柱绕流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柳小珊;“Y”型汇流区水沙运动特性初步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4年
10 檀会春;弯曲河段水流模型试验及模拟计算[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49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049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