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区域水资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2 09:52

  本文选题:两级模糊识别 + 水资源 ; 参考:《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摘要】:区域水资源系统协调发展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复杂系统工程,区域水资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对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某区域17个地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水资源承载力,利用两级模糊识别模型研究其区域之间水资源系统协调问题,并对区域之间水资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system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involv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The 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17 cities in a certain region, the coordin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 between the regions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two-level fuzzy recognition mod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system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is analyzed.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2521411) 黑龙江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持项目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郁晶;陈婷;凌虹;;苏州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5期

2 聂春霞;何伦志;甘昶春;;城市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以西北五省会城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2年03期

3 魏荣荣;成官文;罗介均;梁凌;朱宗强;韦文渊;徐珊;;柳州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J];广州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4 岳晓燕;周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以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J];江淮论坛;2011年05期

5 许延生;刘兴芳;;模糊聚类迭代模型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3期

6 王好芳;吴美;陈文艳;;模糊聚类分析在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3期

7 谢志忠;黄初升;赵莹;;福建省社会、经济、人口与环境资源发展的协调度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年01期

8 耿慧娟;延军平;;陕西省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3期

9 王爱苓;严永路;尹崧;谢建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于雪峰;李忠华;张晓炜;杜崇;王波;姚章村;;基于系统协调发展的三江平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秀娟;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方锦文;佛山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度测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刘喜峰;智能决策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永利;朱艳伟;;基于主成分的模糊聚类分析及应用[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丁学赏;韩宗德;李j;王娣;;模糊聚类分析法在城市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年02期

3 侯宁;何继新;朱学群;;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价值层面理论分析[J];林业经济;2009年11期

4 王琰;展洪德;;国有林改革研究的回顾与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2年06期

5 赵晗;;基于投影寻踪的城市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0年11期

6 王好芳;吴美;陈文艳;;模糊聚类分析在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3期

7 孙浩军;杜育林;姜大志;;基于信息熵的高维分类型数据子空间聚类算法[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5期

8 杨锡涛;周学红;张伟;;基于熵值法的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学报;2012年22期

9 晏力;阮艳丽;裴峥;;语言值区间二元组能量平均算子及其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继新;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刘晓艳;新农村科技、经济、社会、环境耦合仿生及协同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聂春霞;新疆城市化道路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嘉琪;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粤;广东省城市经济差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洋;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绍巍;基于空间数据挖掘的点轴开发与生态环境关联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韩晓丹;中国对外贸易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赵晗;崇文区社会、经济协调性评价及预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7 王占永;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预测模型及软件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9 刘喜峰;智能决策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昆燕;;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功能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2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王群;赵晓杰;;试论国有林区投资环境的改善与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1期

4 李长胜;冯仲科;;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S2期

5 邱俊齐,温亚力;试论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6 吴延熊;区域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的理论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7 周建平;杜婵英;漆安慎;王华东;;浙江开化华埠地区工业-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8 吴晓明;浅谈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J];长白学刊;1989年03期

9 朱玉仙,黄义星,王丽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李祚泳,甘刚,沈仕伦;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于雪峰;李忠华;张晓炜;杜崇;王波;姚章村;;基于系统协调发展的三江平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艳;武优西;曾珍香;;河北省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韩兆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计测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2 高瑞馨;林口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3 蔡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4 于雪峰;工程模糊集理论在水资源系统中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6 张效莉;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李国柱;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D];辽宁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睿清;白洋淀湿地水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及其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牛云格;基于可变模糊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评价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周丽;基于遗传算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4 刘红亮;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5 封新林;安徽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6 徐瑛丽;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王东旭;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短期股价预测模型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8 伍爱华;多目标蚁群遗传算法及其在区域水资源配置问题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8年

9 董贵明;基于GIS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6年

10 曹大为;基于遥感ET技术的河北省馆陶县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相忠;毛子龙;张延青;;基于承载力模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朱启林;张海涛;游进军;孙彦韬;;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途径的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年01期

3 李其林;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3年S1期

4 张家好;包选贵;李成英;;格尔木市水资源特征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探讨[J];青海科技;2010年06期

5 王建立;薛青峰;;浅谈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模式[J];人民珠江;2007年02期

6 付永锋;赵基花;郭宁;;基于经济手段的水资源优化配置[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年04期

7 卢晓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环境工程;2009年S1期

8 刘洋;何俊仕;;基于密切值法的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J];人民黄河;2010年05期

9 燕国铭;焦振峰;;浅谈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J];河南水利;2005年01期

10 王婷;郑小华;;物元分析方法在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水文;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成立;;长春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2 秦若轼;;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A];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研究[C];2004年

3 王世金;;干旱区水资源的流域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姜丽丽;;浅析地图符号设计与配置[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杨梅;;城市社区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深圳龙岗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杨梅;甄峰;;城市社区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深圳龙岗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国华;;吕梁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孙波;罗康;;开阳县水资源供需预测及优化配置研究[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斯胜;;东北电网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布局研究[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08)[C];2008年

10 柏连玉;;森林工业集团森林资源优化配置与资本预算问题研究[A];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热点与难点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宜勇;完善国有资产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N];海南日报;2007年

2 刘立斌;河南出台优化配置铝土矿资源意见[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3 省国资委主任 省脱钩改制领导小组副组长 杨泽柱;整合资源 优化配置[N];湖北日报;2009年

4 徐晖 蔡新丽;睢宁优化配置助力诉前鉴定[N];江苏法制报;2010年

5 陈永贵;东胜区提升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6 叶长渭 贺冠军;量化排名 择优选拔 优化配置[N];人民武警报;2010年

7 本报评论员;优化配置推动水往高处流[N];吐鲁番日报(汉);2011年

8 本报记者 牛瑾 武自然;注重开源节流 优化配置资源[N];经济日报;2011年

9 张旺;调结构要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N];经济日报;2003年

10 余U,

本文编号:2052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052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2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