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近期黄河上游内蒙古段河岸冲淤变化特征与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10 19:59
【摘要】:通过连续4年对黄河内蒙古段河道28条大断面进行测量,提取测次间河岸蚀淤量,分析了2011-2014年间汛期和非汛期黄河内蒙古段河岸蚀退与淤进速率频率分布特征,以及河岸蚀退和淤进与水沙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侵蚀性岸段占64%,平均蚀退速率0.147m/d;淤积性岸段占31%,平均淤进速率0.335m/d。不论蚀退还是淤进的速率频率分布都表现为明显的正偏,其对数值都呈现为正态分布。河岸蚀淤量统计结果显示河槽缩窄趋势近期已减缓。河岸蚀退速率与淤进速率都与流量成正相关,分析揭示河岸蚀退速率及淤进速率与水沙因子的关系主要是河岸蚀淤响应洪枯期流量变化而调整的结果。
[Abstract]:By measuring 28 large sections of the Inner Mongolia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for 4 consecutive years, the riverbank erosion and siltation amount was extracted and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te of erosion retrogression and siltation in the Inner Mongolia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interflood period of 2011-2014 and non-flood seas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rosion and deposition of riparian banks and water and sediment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rosive shore segment accounts for 64%, the average erosion rate is 0.147 m / d, and the silting shore section accounts for 31%, and the average siltation rate is 0.335 m / d. The rat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erosion return is obviously positive deviation, and its logarithmic value is normal distribution.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river bank erosion and deposition show that the trend of channel narrowing has slowed down recently. Both riparian erosion rate and siltation rate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ischarg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parian erosion rate and sediment factor is mainly due to the adjustment of riparian erosion and siltation in response to flow variation during flood and dry perio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1CB4033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1036)
【分类号】:TV147.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舒安平;高静;李芳华;;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塌岸引起河道横向变化特征[J];水科学进展;2014年01期

2 舒安平;高静;段国胜;张欣;;基于聚类法的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塌岸因子遴选及塌岸程度分级[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8期

3 汪宏芳;贾晓鹏;王海兵;;黄河内蒙古段淤积泥沙洪水冲刷效应[J];中国沙漠;201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绪坚;胡春宏;;河床演变的均衡稳定理论及其在黄河下游的应用[J];泥沙研究;2006年03期

2 傅华;马耀昌;王士毅;;川江风簸碛滩河床演变及航道整治[J];泥沙研究;2006年06期

3 高志斌;段光磊;;边界条件对三峡坝下游河床演变影响[J];人民长江;2006年12期

4 潘玉敏;李静;;珠江三角洲近二十年来河床演变浅析[J];广东水利水电;2006年S1期

5 尹英顺;姜霞;;绥芬河河床演变及整治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年03期

6 刘俊;;汉江安康市汉滨段河床演变初探[J];陕西水利;2007年04期

7 赵涛;牧振伟;杨力行;;河床演变的最小阻力趋向[J];科技资讯;2007年34期

8 朱继伟;武亚菊;刘俊勇;朱秋菊;;广州内港航道近50年来河床演变浅析[J];人民珠江;2008年03期

9 刘腾霄;师奎;;石头河河床演变及整治措施探讨[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曹叔尤;刘兴年;黄尔;杨克君;;地震背景下的川江流域泥沙与河床演变问题研究进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杰;赵德招;程海峰;张俊勇;;长江口南港近期河床演变及南岸淤积原因分析[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高正荣;杨程生;;长江口北支河床演变及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构想[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邓明文;董玉文;胡江;疏玉清;;卡口河道河床演变规律初探——以澜沧江曼厅河段为例[A];山区河流航道整治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段子冰;王义刚;;长江口南港河床演变及南、北槽分流口稳定性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胜利;孔祥虎;李积尧;;黄河航道兰州段河床演变、观测和整治效果分析[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彭玉明;熊超;高志斌;;荆江河床演变过程中环境影响初探[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09年

7 杨晓刚;彭玉明;朱叶华;;荆江河床演变对环境影响初探[A];水生态监测与分析论文集[C];2008年

8 莫明辉;许洁;;甬江河床演变趋势探析[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陈小春;谭泳;陈永超;;从河床演变的观点浅析北江大堤的几宗险情[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1999年

10 高祥宇;窦希萍;朱明成;高正荣;;灌河河床演变及河相关系分析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周长征;三院士联合建议尽快实施荆江河床演变观测[N];中国水利报;2003年

2 秦延安;国内专家研讨泥沙治理[N];黄河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艳艳;黄河水沙及河床演变的多时间尺度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2 郑珊;非平衡态河床演变过程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3 屈贵贤;长江下游大通—江阴段近五十年河床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4 周杰;河口粘性泥沙输运数值模拟[D];河海大学;2005年

5 黄颖;水库下游河床调整及防护措施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国东;山东省泰安市大汶河河床演变及治理措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陈江;引江济太长江水源地岸线稳定性与河床演变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3 朱治;瓯江口河床演变与整治措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刘文斌;长江洪水对河口典型河段河床演变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倪敏;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椒江河口河床演变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6 田雨;南m:河西竹昌大桥段河床演变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7 刘蕾;长江口南支、南港河床演变及外高桥港区淤积原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佳;广西绣江变动回水区河床演变规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贺巧宁;基于GIS的河床演变断面分析方法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兰宇;数字河流的河槽演变分析方法[D];河海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06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406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8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