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延河流域径流泥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08 12:17
【摘要】:近几十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流域的水文特征变化日益加剧,而河道径流、泥沙量是其中变化较为明显的水文因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黄河的径流泥沙呈现减少趋势,河道水沙特征发生明显改变,位于黄河流域的延河流域水沙变化也呈现同样特征。本文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流域内1960年~2010年降水、径流、泥沙实测年数据资料及1980年~2010年植物生长季(5月~10月)NDVI的月均值等数据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距平累积曲线法、双累积曲线法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流域内主要水文数据的趋势性、阶段性、旱涝丰枯特征及耦合关系,并分析降水量、植被覆盖度与径流量、输沙量之间的偏相关性。并运用无截距双累积曲线定量分割流域内降水变化和水土保持活动对水沙变化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选择试验因子,通过观测野外径流小区,利用汛期天然降水,探究不同坡面植被措施的减水减沙规律。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延河流域的径流量和泥沙量近51年来均呈现震荡性下降趋势,震荡性变化具有相似性,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19×108 m3/10a和-0.09×108 t/10a。水沙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71年和1996年,据此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径流年型多为枯水年且历时长度逐渐增大。河道输沙量与径流量呈现水大沙则多,水小则沙少的显著正相关关系。2013年7月~9月延河各主要水文站平均径流量为历年最大值,7月份径流量超过多年平均值的4.1倍以上。同期延河流域坡面植被小区产流产沙特点为:产流次数少,产流率略小,产流量明显减少,产沙量接近于0。1960年~2010年期间年降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5.5mm/10a,降水量年际变化差异相对较小,变差系数为0.202。流域内降水量阶段性变化特征不明显,整体保持在随机波动状态下发生,可简单分为1960~1971年、1972~1996年和1997~2010年三个主要阶段。延河流域50年的正常降水年发生概率达78.4%。2013年7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1%,7月极端降水呈现降水量大、降水历时长、次降水间隔时间短的明显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来,延河流域开展的一系列水土保持活动成效显著,不同阶段开展的水土保持措施各有侧重。截至2006年底,延河流域内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面积为2 698.42 km2,治理程度53%,其中林草植被实施面积为2 370.05 km2。1980年~2010年期间,流域植被覆盖情况逐年加速改善。1999年之后增加程度更加明显,植被覆盖率的平均线性增长率为0.258/10a。截止到2008年底,延安市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58.8l×103 km2。降水量与径流量、输沙量的双累积线性增加关系的拟合优势度R2大于0.97,拟合程度较高。1960~2010年期间,流域下垫面的变化对降水变化的主导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削弱作用,流域产流产沙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程度逐渐变弱。在降水量变化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流域水沙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且总体表现为流域产流产沙量减少。1999年以后,流域植被覆盖度线性增加趋势显著,相异于径流深和输沙模数的明显下降趋势。降水量与径流深及输沙模数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05和0.414;植被覆盖度与径流深及输沙模数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05和-0.563。以1960年~1971年为基准期构建降水量与径流深和输沙模数的无截距线性双累积方程,得到的线性拟合方程分别为xyr?0723.0和xys?0018.0(ry为年径流深,sy为年输沙模数,x为年降水量)。1997-2010年期间以植被恢复为主导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流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2.87%和52.29%。不同土地利用下坡面产流之间存在差异,坡面草被覆盖下坡面产水产沙量明显小于裸地小区产流产沙量,7月、8月是流域的坡面产沙敏感时段。坡面植被小区减沙率基本接近于100%,7月、8月植被减流率在85%以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33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长江;;第三次长江流域水文协作会在长沙召开[J];人民长江;2005年12期

2 杨波;邓伟;;初论流域水空间研究[J];地理科学;2006年03期

3 史兴旺;丁志宏;;流域水文动力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03期

4 潘杰;;辽宁西部沿海地区无观测流域水文相似性分析[J];吉林水利;2013年08期

5 陆家驹,李士鸿;卫星遥感确定流域水文土地利用类别[J];水利水电技术;1992年02期

6 肖迪芳,张雪峰;黑龙江流域水文水资源特性初析[J];水文;1992年01期

7 吴泰来;太湖流域1999年特大洪水和对防洪规划的思考[J];湖泊科学;2000年01期

8 宋爱清,李强;小流域水文流量计算方法探讨[J];辽宁交通科技;2005年01期

9 许申来;李秀珍;胡远满;何兴元;周昊;;岷江上游黑水河流域不同景观结构小流域径流系数的比较[J];生态学杂志;2007年05期

10 翁明华;姚成;李致家;;数字化流域及流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水文;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刚;;老虎山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A];水与水技术(第3辑)[C];2013年

2 赵求东;叶柏生;丁永建;张世强;赵传成;王建;王增如;;典型寒区流域水文过程模拟[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3 梁洪华;白音包力皋;;ArcGIS技术在城市不透水表面信息提取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东;张万昌;;基于渗蓄一体化动态产流的黑河上游干流山区莺落峡流域水文过程模拟[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李兰;郭生练;李志永;马绍忠;李文龙;姚淑芝;;流域水文数学物理耦合模型[A];中国水利学会一九九九年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卢晓英;阙汉光;;永定河流域水文要素变化趋势与成因分析[A];海峡西岸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栾兆擎;周德民;章光新;邓伟;;近50a来别拉洪河流域水文机制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徐雪红;徐家贵;;对太湖流域水利发展与改革“十一五”规划的思考[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9 骆光晓;若孜汗·塔依尔;;新疆哈密石城子河流域水文水资源[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周旭东;李树平;孟祥彪;;招苏台河流域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分析[A];水与水技术(第4辑)[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傅菁 特约通讯员 纪良志;长江流域水文共谋改革发展[N];人民长江报;2007年

2 太原师范学院 王尚义 张慧芝;流域问题研究的创新和不足[N];光明日报;2009年

3 杨国伟 龙虎;二○○九年西北地区暨黄河流域水文协作会议召开[N];黄河报;2009年

4 ;太湖水文:为流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N];中国水利报;2007年

5 沈大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教授级高工 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水利院水资源所所长 蒋云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教授级高工;透视国外流域管理机构[N];人民长江报;2006年

6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水文处 提供;现代化步伐加快 服务社会能力增强[N];中国水利报;2007年

7 记者 徐珊珊邋特约记者 赵懋忠 通讯员 黄秋如;三大流域水文气象自动站开建[N];海南日报;2008年

8 记者杜红志通讯员江守钰;淮河水文加快现代化进程[N];中国水利报;2002年

9 记者 王恩瑞 通讯员 梁述杰;海河流域水文工作会议在并召开[N];山西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坤 王鑫 唐瑾;陈雷畅谈流域水文发展重点[N];中国水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欢迎;岩溶流域水文模型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徐海量;流域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3 王志杰;未来气候下内蒙古呼伦湖流域水文数值模拟[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4 马欢;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河流域典型区水循环变化分析[D];清华大学;2011年

5 姜付仁;以流域为单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1年

6 穆兴民;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河川径流及土壤水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7 张广平;基于过程的流域水利时空数据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8 许继军;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长江流域的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9 龚冬琴;南方稻区连续免耕对土壤性质及流域水文水质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10 井立阳;数字化流域水文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林英;无资料地区产汇流计算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罗颖;洮河流域水文循环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影响因素探析[D];兰州大学;2015年

3 严翠云;基于汀江流域智能发电调度系统的水电站径流预报及水箱模型的应用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4 赵跃中;延河流域径流泥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雷晓辉;基于二元演化模式的流域水文模型初探[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1年

6 田迪;土地利用及流域特性对河流流量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林峰;晋江西溪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洪水响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冯艳;变化条件下小理河流域产汇流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夏清;集群计算方法在流域水文过程模拟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7年

10 彭晶倩;基于遗传算法的流域空间数据挖掘[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36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436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8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