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面向航运和发电的三峡梯级汛期综合运用

发布时间:2019-03-23 20:00
【摘要】:针对三峡梯级汛期防洪、航运和发电综合运用问题,提出了基于运行水位-入库流量-下泄流量边界的防洪调度方式,推求了下泄流量-通航保证率间映射关系以量化航运效益,进而建立了基于多目标优化调度的汛期综合运用模型;考虑不同的防洪、航运和发电优先次序,制定了6种不同的汛期综合运用方案,结合已有的设计方案和2009年优化方案,进行了长系列历史实测径流和典型设计频率洪水的调度模拟。结果表明,相比较于2009年优化方案,依次考虑下游防洪、航运调度和发电调度的综合运用方案,能够在确保上下游防洪安全的同时,将通航保证率从79.08%提高到83.42%,汛期梯级发电量从644.27亿k W·h提高到664.42亿k W·h。
[Abstract]:Aiming at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flood control, shipping and power gener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cascade flood season, a flood control operation mode based on the boundary of operation water level, inflow discharge and discharge is put forward. The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harge and navigation guarantee rate is deduced to quantify the shipping benefit, and then a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model of flood season based on multi-objective optimal dispatching is established. Taking into account different flood control, shipping and power generation priorities, six different integrated flood season utilization schemes have been developed, combining existing design schemes and optimization plans for 2009, The regulation simulation of long series historical runoff and typical design frequency flood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optimization scheme in 2009, considering the integrated operation scheme of downstream flood control, shipping operation and power generation dispatching in turn, the navigation guarantee rate can be increased from 79.08% to 83.42% while ensuring the safety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flood control. The cascade power generation increased from sixty four billion four hundred and twenty six million nine hundred and ninety nine thousand nine hundred and ninety nine kW 路h to sixty six billion four hundred and forty one million nine hundred and ninety nine thousand nine hundred and ninety nine kW 路h in flood season.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915472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239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279107)
【分类号】:TV69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冬;李义天;邓金运;方娟娟;;长江上游梯级水库蓄水优化初步研究[J];泥沙研究;2014年02期

2 段肖华,赵金明,郑永恒;黄河上游梯级水库防凌调度问题浅析[J];西北水力发电;2004年S1期

3 杨琼,欧阳德和,王维;水库调度对梯级枢纽增发电量的影响[J];中国三峡建设;2004年06期

4 杨琼;;梯级水库调度与枢纽经济运行[J];华中电力;2007年03期

5 杨琼;陈忠贤;;报表功能在三峡梯级水库调度中的应用[J];水电厂自动化;2007年02期

6 刘守杰;刘爱军;;梯级水库防洪规划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05期

7 张泽中;齐青青;黄强;李彦彬;王义民;薛小杰;;黄河上游梯级水库防断流补偿效益计算[J];水力发电学报;2010年05期

8 王铁锋;俞宏;马雪梅;;鸭绿江2010年大洪水及梯级水库的防洪作用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0年12期

9 张洪波;黄强;张双虎;;梯级水库运行对黄河上游水文条件的累积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吴尚柏;李东旭;李松;;梯级水库常规调度算法及实现[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琼;;梯级水库调度与枢纽综合效益[A];水电站梯级调度及自动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琼;;梯级水库调度与枢纽综合效益[A];南方十三省(市、区)水电学会联络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欧阳德和;杨琼;;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调度在“9.8”洪水中的减灾作用[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C];2005年

4 欧阳德和;杨琼;;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调度在“9·8”洪水中的减灾作用[A];中国南方十三省(市、区)水电学会联络会暨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冯志斌;陈大为;佟瑞鹏;;流域梯级水库风险分析与应急信息化建设[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胡振奎;邵光涛;;澜沧江梯级电站水量平衡分析[A];梯级调度控制研究论丛——2011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11年

7 张永永;黄强;张洪波;高凡;孙晓懿;;黑河上游梯级水库联合调度系统研究与开发[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8 卓已峰;;穆阳溪芹山、周宁水库梯级联合调度[A];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分会场——提高水力发电技术 促进海西经济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段肖华;郑永恒;;黄河上游梯级水库防凌调度问题浅析[A];2004中国水电控制设备论文集[C];2004年

10 陈进;黄薇;;梯级水库对长江水沙过程及环境影响初探[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政务报道组;澜沧江梯级水库科学统一调度座谈会召开[N];中国水利报;2013年

2 记者 徐清华 通讯员 李旭东;黄河上游梯级水库将实现调度信息共享[N];中国水利报;2005年

3 顾龙;乌江梯级水电站 实现远程集控[N];贵州日报;2006年

4 记者 陈松平;流域梯级水库生态调度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N];人民长江报;2008年

5 黄永绥;主力电源 防洪要塞 缓淤良策[N];凉山日报(汉);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原文林;电力市场环境下梯级水库发电优化调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万毅;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伟;龙羊峡、刘家峡河段梯级水库联合运用相关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王波;梯级水库对河流生境因子的累积影响研究[D];长江科学院;2008年

3 曲晓宁;电力市场环境下梯级水库发电调度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4 张永永;黑河上游梯级水库联合调度系统研究与开发[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5 屈亚玲;三峡梯级水库多目标联合优化调度模型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周玉琴;三峡梯级与清江梯级联合调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罗鹏;模糊优化方法在三峡梯级水库调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丽虎;梯级水库对流域出口水沙的累积影响研究[D];长江科学院;2007年

9 匡翠芸;梯级水库优化调度的动态最优化模型及应用[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10 雷艳;汉江上游梯级水库多目标联合调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46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446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6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