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小湾库区某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蓄水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0 08:06
【摘要】:随着水利水电建设的迅速发展,各大、中型已建或在建水电站库区库岸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库岸边坡特殊的边界条件、物质组成、变形特性以及对水作用的敏感性,人们较难把握其稳定性及变形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以小湾水电站为背景,选取黑惠江左岸某变形边坡为研究对象,遵循系统地质工程分析原理,结合研究区岸坡现场调查和监测资料,对研究区岸坡坡体结构特征和岸坡岩体的水-岩作用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以定性定量的研究手段为指导,利用二维和三维的数值计算方法对岸坡的变形机制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果如下所示: (1)通过现场调查,岸坡岩体风化强烈,主要由三叠系上统麦初箐组全~强风化砂岩、泥岩,侏罗系下统漾江组强风化砂岩、粉砂岩及断层破碎带物质组成。通过颗分试验的研究得出了坡体风化层的物质组成,三叠系上统麦初箐组全~强风化层分成两部分,上层深度在0-30米之间定名为碎石混合土,其中粘粒含量占13%;三叠系上统麦初箐组下层、侏罗系下统漾江组风化层及断层破碎带物质定名为粘土质砂,其中侏罗系、三叠系粘土质砂的粘粒含量约17%,,断层粘粒含量约20%。 (2)通过对岸坡变形体的现场变形迹象的调查,可以知道,岸坡整体变形范围和方向受到断层的控制。通过对岸坡变形监测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点:①岸坡变形体相对最大位移处为风化泥岩,岸坡沿风化泥岩产生变形,形成滑带。②从岸坡变形时间上分析,岸坡蓄水后未产生变形,但是在库区水位下降过程中产生了变形。综合以上两点可以得出导致岸坡变形的最主要两点因素,即水对滑带的软化作用和库水下降产生的孔隙水压力变化的作用。 (3)结合岸坡钻孔在不同时段的监测数据,分析岸坡变形规律与水位变化的关系,将岸坡变形体的变形分成三个阶段:岸坡岩体软化库水侵蚀阶段,蠕滑-拉裂-局部失稳阶段,暂时稳定阶段。 (4)通过物理力学试验的方法对岸坡风化层的渗透性和力学强度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渗透试验结果显示粘土质砂为弱透水层,滑带风化层为极微透水层。滑带风化泥岩饱水后软化为粘性土,利用不同饱水天数的剪切试验,分析滑带土的长期浸泡软化特性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其饱水后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C14.847t0.31512.037t0.065 (5)通过二维数值模拟对岸坡的变形机制进行定量分析,其结果显示:在只考虑库水位变化的情况下,岸坡受动水压力和超孔隙水压力的作用,岸坡的稳定系数从水位开始下降先逐渐减小,水位下降后30天左右,地下水位开始回落,岸坡的稳定性系数又逐渐增大。 (6)利用二维固流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将库岸边坡库水下降过程中计算的seep结果导入到二维变形计算模型,并取水位以下土体饱水参数和滑带饱水后的长期浸泡软化力学参数,计算出剖面的变形结果与岸坡斜测孔监测值作对比,两者变形趋势和量值基本一致。 (7)通过flac3d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在蓄水-水位下降过程中岸坡整体的蓄水响应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岸坡在蓄水后未产生大变形,但地下水位线升高,岸坡在水位下降过程中,岸坡前缘右侧变形极大,高程1270米以下变形大于1米,可能发生表层滑移,变形速率在水位下降过程中呈先慢后快,后逐渐稳定的规律。库水位稳定于1190米一段时间后,坡体内地下水位线以上岩体由饱和状态转变为非饱和状态,岩体基质吸力增大,力学强度参数较饱和状态下有一定程度的增大,从数值模拟结果来看岸坡并无继续发展的变形区域,岸坡整体趋于稳定。对比模型计算库区蓄水过程变形特征与现场监测数据一致。 (8)基于二维极限平衡方法考虑岸坡A-A'和B-B'的稳定性,得出主滑面A-A'蓄水后局部发生失稳,在蓄水加地震工况下A-A'剖面整体会向失稳方向发展,而B-B'剖面会发生局部破坏。岸坡在水库运行期间一次性整体性失稳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蓄水后岸坡右侧会发生局部破坏,水库运行期间水对岩土体力学参数的影响和库水的侵蚀,岸坡变形体前缘和右侧逐渐形成局部失稳,局部的变形会慢慢的产生牵引式破坏以致影响岸坡整体的稳定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V223;TV6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瑞华,黄光庆;国道321线七宝莲边坡失稳机制与整治措施[J];热带地理;2001年01期

2 韩龙,肖碧,徐世春;公路边坡防治动态信息化的重要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S2期

3 董云;;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的底摩擦试验模拟[J];华东公路;2004年05期

4 冯学钢;缓倾角层状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整治措施[J];公路;2005年06期

5 张维全,陈谦应,肖文;公路边坡处治中框架锚固体系的应用[J];路基工程;2005年05期

6 杨伟,林义华,杨建国;四川广元108国道某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和对策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3期

7 何红前,陈志新,叶万军,温克兵;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及其机理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11期

8 郑东健,顾冲时,吴中如;边坡变形的多因素时变预测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7期

9 吴玉财;丁仁伟;翟立新;;基于监测技术的公路高危边坡安全控制[J];公路;2005年12期

10 邓辉;巨能攀;涂国祥;;某高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整治对策探讨[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铁汉;;变形边坡变形发展趋势的研究[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形变体形变趋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1年

2 刘汉东;;边坡失稳定时预报研究的发展阶段[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3 王恭先;张华;;高速公路高边坡变形及其防治对策[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4 杜永廉;刘汉东;;边坡失稳预报的新途径[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5 吴萍;张骏;赵雄伟;;黄土高边坡变形破坏研究——以凤凰山边坡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黄志全;刘汉东;姜彤;;边坡系统演化的开放度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赵明华;刘建华;陈炳初;刘代全;;边坡变形及失稳的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宋桂龙;裴大伟;孟强;乔领新;韩烈保;;边坡分类体系及其与稳定性关系探讨[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邓辉;巨能攀;涂国祥;;某高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整治对策探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程东幸;刘厚健;刘志伟;鄢治华;;陕北某电厂Ⅲ区边坡变形机制分析[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汪斌;技术创新带来露天开采“新春”[N];中国冶金报;2012年

2 黄寰;为了中国西南部的“稳定”[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孝松;山区公路边坡安全评价与灾害预警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姜彤;边坡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加卸载响应规律与非线性稳定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3 郑筱彦;压力分散型锚索加固边坡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4 田涛;北京典型边坡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张志沛;勉宁公路沿线边坡软岩力学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6 郑崇坤;高边坡的设计与施工[D];四川大学;2002年

7 李邵军;边坡安全性评估的三维智能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年

8 余飞;加筋边坡加筋机理及渗流作用下力学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李东升;基于可靠度理论的边坡风险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10 周立荣;红层边坡浅层破坏机理及生态防护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书军;山区公路边坡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2 苏毅;山区公路高边坡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3 纪尚鹏;地下水作用下复合介质边坡的动力学特性[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4 姜杰明;国道318线二郎山至康定公路高边坡处治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吴茂明;边坡失稳灾害的模糊综合评估技术及其应用[D];福州大学;2006年

6 黄万才;山区公路边坡滑体研究及有限元模拟[D];长安大学;2001年

7 胡莉莉;桐子林水电站右岸改线公路高边坡安全监测及预测系统[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绍成;预应力锚固技术在公路边坡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9 龙海涛;层状软岩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特征及抗震加固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刘海军;皖南山区反倾板岩边坡倾倒变形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61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461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4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