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河四级站混流泵装置模型试验研究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图1滁河四级站纵剖面结构布置图量特性、空化特性、飞逸特性和压力脉动特性等试验。2.1高精度闭式试验台介绍模型试验在江苏大学国家水泵工程中心高精度多功能水泵闭式试验台进行。试验台的各种量测仪器设备的随机不确定度控制在±0.1%以内,效率综合不确定度优于0.32%。为保障试验泵在做空化时循环泵不发生空化现象,试验台采用立式结构。试验台的水循环系统结构布置见图2。图2试验台水循环系统结构布置图2.2泵装置模型试验方案依据《水泵模型及装置验收试验规程》SL140-2006,泵装置模型的试验转速nm按照原型与模型的nD值相等的条件确定。原型泵叶轮直径Dp为1.856m,额定转速np为250r/min,模型泵叶轮直径Dm为0.32m,计算得到模型泵装置的试验转速nm为1450r/min。根据相似原理对水泵叶轮、导叶以及进、出水流道进行了全模拟,所有过流部件保证几何相似,,尺寸由同一模型比计算确定。模型泵叶轮导叶通过数控加工,模型流道通过电脑放样钢板焊接,流道内部表面加涂层,既满足几何相似又满足糙率相似得要求。换算得到的模型泵装置方案见图3。由图3可知,按原型结构尺寸换算后的模型泵装置出水管道较长,且向上坡度较大,导致无法直接接入出水罐。若附加接管及弯头,则导致模型泵装置的出水流道与原型不完全相似,对试验结果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而且由于模型试验系统为图3模型泵装置原方案闭式系统,重力的作用可忽略不计。因此,笔者对试验方案做了如下改进:将坡度向上的出水管道部分绕流道的对称轴O-O旋转180°,使流道坡度向下。这样导致了流道的出口过低,仍然无法接入出水罐中。于是,把流道出口的弯头前移,再把倾斜直管段的一部分移至弯头后面,变成水平直管段,并保持流道的总长度不变,详见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图1滁河四级站纵剖面结构布置图量特性、空化特性、飞逸特性和压力脉动特性等试验。2.1高精度闭式试验台介绍模型试验在江苏大学国家水泵工程中心高精度多功能水泵闭式试验台进行。试验台的各种量测仪器设备的随机不确定度控制在±0.1%以内,效率综合不确定度优于0.32%。为保障试验泵在做空化时循环泵不发生空化现象,试验台采用立式结构。试验台的水循环系统结构布置见图2。图2试验台水循环系统结构布置图2.2泵装置模型试验方案依据《水泵模型及装置验收试验规程》SL140-2006,泵装置模型的试验转速nm按照原型与模型的nD值相等的条件确定。原型泵叶轮直径Dp为1.856m,额定转速np为250r/min,模型泵叶轮直径Dm为0.32m,计算得到模型泵装置的试验转速nm为1450r/min。根据相似原理对水泵叶轮、导叶以及进、出水流道进行了全模拟,所有过流部件保证几何相似,尺寸由同一模型比计算确定。模型泵叶轮导叶通过数控加工,模型流道通过电脑放样钢板焊接,流道内部表面加涂层,既满足几何相似又满足糙率相似得要求。换算得到的模型泵装置方案见图3。由图3可知,按原型结构尺寸换算后的模型泵装置出水管道较长,且向上坡度较大,导致无法直接接入出水罐。若附加接管及弯头,则导致模型泵装置的出水流道与原型不完全相似,对试验结果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而且由于模型试验系统为图3模型泵装置原方案闭式系统,重力的作用可忽略不计。因此,笔者对试验方案做了如下改进:将坡度向上的出水管道部分绕流道的对称轴O-O旋转180°,使流道坡度向下。这样导致了流道的出口过低,仍然无法接入出水罐中。于是,把流道出口的弯头前移,再把倾斜直管段的一部分移至弯头后面,变成水平直管段,并保持流道的总长度不变,详见
【作者单位】: 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D20B01)
【分类号】:TV6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以人为本 依法防洪 科学应对滁河罕遇大洪水[J];江淮水利科技;2008年04期
2 邢勇志;;2008年安徽省滁河流域排涝分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管清;;滁河治理的刍议[J];江苏水利;1992年02期
4 吕锦伟,潘光宜;滁河干堤现状分析及加固措施[J];安徽建筑;2003年03期
5 叶成林;蔡正中;;滁河“08.08”洪水防洪调度与启示[J];江淮水利科技;2009年01期
6 张先朋;吴晓云;;关于开展南京滁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几点认识[J];科技风;2012年22期
7 王凯,叶松,吕宏军;解析滁河两次大洪水[J];江苏水利;2004年07期
8 蔡正中;叶成林;;滁河流域“08.08”洪水防洪调度与启示[J];人民长江;2009年01期
9 戴传华;;试论完善滁河一级站防洪保安工程的必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李广恩 厉作仁;滁河防汛取得阶段性胜利[N];人民长江报;2007年
2 本报通讯员 韩昭祥;滁河一圩未破的启示[N];人民长江报;2007年
3 桂冕;滁河沿线50万人上堤防守[N];江苏经济报;2008年
4 记者 吕宁丰邋通讯员 傅江;滁河蒿子圩开闸分洪[N];南京日报;2008年
5 记者 吕宁丰邋通讯员 朱允强 金世凯 吕道峰;两万抗洪者奋战滁河大堤[N];南京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颜芳 俞巧云 本报通讯员 金世凯 吕道峰;面对滁河,六合人满怀敬畏之心[N];新华日报;2008年
7 记者 贾君洋;奋力抗击滁河历史第二位大洪水[N];中国水利报;2008年
8 记者 陆列嘉;滁河治理工程可行性评估开展[N];安徽日报;2009年
9 通讯员 陆宣;密切关注滁河汛情 狠抓防汛防洪防涝工作的部署和落实[N];南京日报;2010年
10 李锡富;滁州市政协 关注滁河治理[N];江淮时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欧阳增发;宜春市渥江湿地公园四级生态抬水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15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51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