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花岗岩巴西劈裂试验红外热像特征及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24 21:01
【摘要】:对齐热哈塔尔水电站高地温引水隧洞花岗岩进行了巴西劈裂试验,分析受载过程中红外热像随加载时间的演化特征,同时结合颗粒离散元程序PFC2D研究微观裂纹的扩展规律及能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花岗岩受载过程中的红外热像特征与应力状态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高温异常带的产生预兆着试样失稳状态的临近。其中张拉破坏模式是花岗岩开裂的主要诱因,破裂过程中能量变化与所处的应力状态联系紧密,反映了花岗岩的细观力学破坏机制。
【图文】:

加载试验,巴西,劈裂,红外热像


目前岩壁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将加热温度设定为80℃,试样受热均匀后从高温箱内取出,立即采用表面过冷水的方式使高温试样急速冷却,待达到室温后进行巴西圆盘劈裂试验(图1)。图1巴西劈裂加载试验Fig.1Braziliansplitloadingtest所有试样均以0.3MPa/s的加载速率进行试验,将红外热像仪置于加载试样前方1m处,与试验加载同步开始,自动采集红外热像图像,红外热像仪镜头高度与试样加载平面保持一致,记录每组试样的加载数据。所有试验在同一室温下进行,同时在加载过程中禁止人员走动,避免环境因素对花岗岩的红外热像产生干扰,减小试验误差。3加载过程红外热像特征整理花岗岩巴西劈裂试验过程中所采集的红外热像资料,分析圆盘试样中轴线上的红外热像温度平均值变化规律,选取特征最明显的b-2试样作为分析对象。图2给出了花岗岩试样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和中轴线红外热像平均温度随加载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中的图像为曲线O、A、B、C、D点五个时刻所对应的红外热像图,结合红外热像图和特征变化曲线,共同分析花岗岩试样加载过程中的红外热像特征。图2应力和红外热像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Fig.2Stressandinfraredthermographytemperaturechangingcurveswithtime观察试验曲线,可以将试样的变形破坏分为四个主要阶段:①OA段(密实阶段)。该阶段花岗岩处于劈裂试验的加载初期,应力曲线呈上凹形,内部孔隙和微裂隙逐渐闭合,局部区域发生微破裂,同时颗粒之间互相摩擦导致能量释放,因此对应的红外热像温度呈缓慢上升趋势。由于加载前需

曲线,红外热像,应力,温度


有试样均以0.3MPa/s的加载速率进行试验,将红外热像仪置于加载试样前方1m处,与试验加载同步开始,自动采集红外热像图像,红外热像仪镜头高度与试样加载平面保持一致,记录每组试样的加载数据。所有试验在同一室温下进行,同时在加载过程中禁止人员走动,避免环境因素对花岗岩的红外热像产生干扰,减小试验误差。3加载过程红外热像特征整理花岗岩巴西劈裂试验过程中所采集的红外热像资料,分析圆盘试样中轴线上的红外热像温度平均值变化规律,选取特征最明显的b-2试样作为分析对象。图2给出了花岗岩试样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和中轴线红外热像平均温度随加载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中的图像为曲线O、A、B、C、D点五个时刻所对应的红外热像图,结合红外热像图和特征变化曲线,共同分析花岗岩试样加载过程中的红外热像特征。图2应力和红外热像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Fig.2Stressandinfraredthermographytemperaturechangingcurveswithtime观察试验曲线,可以将试样的变形破坏分为四个主要阶段:①OA段(密实阶段)。该阶段花岗岩处于劈裂试验的加载初期,应力曲线呈上凹形,内部孔隙和微裂隙逐渐闭合,局部区域发生微破裂,同时颗粒之间互相摩擦导致能量释放,因此对应的红外热像温度呈缓慢上升趋势。由于加载前需要使劈裂夹具与试样端部相接触,故在加载开始时试样端部即开始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O时刻的红外图像下端可观察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试样整体受力较小,红外图像表面红外热像能分布均匀。②AB段(弹性变形阶段)。该阶段花岗岩的应力应变关系呈线弹性关系,应力曲线
【作者单位】: 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 河北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
【分类号】:TV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雅芳;张志远;唐晨浩;王骅;徐勤;陆津龙;;建筑红外热像检测的一些影响因素[J];化学建材;2008年06期

2 李培玉;王团结;郝明金;;连铸坯红外热像表面自动探伤系统[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1年07期

3 张玉波;黎大健;张炜;张磊;;红外热像远程集中监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广西电力;2013年02期

4 成桂芳;;红外热像术与节能[J];节能;1991年05期

5 王美;沈国土;杨宝成;蔡继光;高景;董占海;;小目标和海天背景红外热像模拟[J];兵工学报;2007年05期

6 张毅;;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设备内部缺陷诊断的应用[J];机电工程技术;2010年06期

7 沈建祥;冯根霞;;红外热像与建筑安全检测[J];住宅科技;2011年S1期

8 叶超;沈功田;张万岭;俞跃;;游乐设施红外热像特征[J];无损检测;2012年03期

9 郭建军;辛伟大;;红外热像原理及应用[J];山西建筑;2013年24期

10 杜红秀,张雄,乔俊莲;红外热像用于水泥砂浆火灾损伤的检测与评定[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宁;曾智;冯立春;孔德娟;张存林;;基于脉冲红外热像法的表面下识别的有限元模拟和实验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2 李莉;唐伟伟;吴士明;;医用远红外热像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分析[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3 安里千;范世民;李建辉;张拥军;;锚杆与围岩相互作用的红外热像处理技术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张雄;韩继红;;建筑物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研究[A];吴中伟院士从事科教工作六十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韩继红;张雄;;建筑物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研究[A];第六届全国建筑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周双锋;刘战捷;;红外热像检测在线路板元器件虚焊焊点上的应用及研究[A];第三届空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高兰香;沈国土;蔡继光;高景;董占海;;红外热像理论建模中的体效应研究[A];2007年光电探测与制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吕少文;李红;赵丽君;何文彤;;人体红外热像图的分析与理解[A];第五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厚磊;李洪娟;王健;;红外热像监测HIV感染者脏腑功能[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10 王述红;谭志宏;唐春安;徐涛;;岩石破裂过程红外热像试验[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小方;上海 拓展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N];建筑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飞笛资讯研究员 陈红霞;红外热像系统平民化“破冰”[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3 本报记者 樊哲高;构筑抗击“非典”新防线[N];中国电子报;2003年

4 ;一秒体温监测仪研制成功[N];今日信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旭龙;基于红外热像图的Bell面瘫客观评估与选穴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2 闫志峰;基于红外热像法镁合金及其焊接接头疲劳行为及评定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旭萌;航天器用网格面板蜂窝夹层结构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研究[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5年

2 位佳佳;基于红外热像的钢水温度测量[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3 杜鹏;承压设备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4 刘栋栋;阵列式智能红外模拟靶标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5 胡斌;医用红外热图处理及辅助诊断系统的设计[D];天津大学;2006年

6 金学元;持续热激励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7 袁仁续;恒定热流持续加热红外热像检测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陆志沣;红外环境建模与仿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钱进;红外热像整机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李文炳;建筑物破损状况的红外热像法定量检测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52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552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4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