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东江下游博罗河段水沙特性

发布时间:2019-11-02 23:27
【摘要】:通过收集东江下游博罗河段历年的水文、地形资料,首先从水沙分配变化和流量水位变化两个方面对博罗水文站的水沙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选取研究河段各历史年份的河床平均高程、深泓、河道整体冲淤和特征断面等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河段的河床异变特性.认为博罗站年平均流量呈微弱增加趋势,而输沙量则总体呈下降趋势;1997年以后的12年间,研究河段河床地形大幅下切,下切幅度自上而下沿程递增,刷深幅度远远超过了此前30多年的变幅,且与河流自然冲淤状态下的冲刷形态明显不同,应为采砂所致,这是本研究河段水沙变异的最主要原因,对本河段的动力条件与河床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
【图文】:

河势,河段,博罗


并逐渐向口门区发展,其强度大大超过了河床的自然演变过程,其中东江也不例外.流域上游建库和河道人工采砂是影响河流自然水沙条件的两种重要人类活动.当流域来水来沙条件和河流的边界条件因人类活动改变后,河流将通过再造床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9-15].1河段概述本文所研究博罗河段自博罗水文站至石马河入汇口下游约1.5km处的宋屋洲洲尾,研究河长约20多km,沿程共有6个弯段.河宽宽窄更迭,深槽浅滩交替,流路弯曲是本河段的一个显著特点(见图1).图1研究河段河势图Fig.1Riverregimeoftheresearchriverreach本河段水沙条件复杂,以径流作用为主,既受上游水库与水利枢纽调峰发电、蓄洪消峰的影响,还受下游河道上溯而来的潮汐作用.据博罗水文站1954-2005年水沙资料统计,其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33亿m3(738m3/s),多年平均枯期径流量67.7亿m3(430m3/s),历史最大洪水12800m3/s(1959-06-16),历史最小枯水31.4m3/s(1955-05-05).考虑上游新丰江、枫树坝水库对东江干流径流的调节作用下,博罗站1974年4月-2005年3月31年水文年实测系列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38亿m3(754m3/s),多年平均枯期(10月-3月)径流量75.5亿m3(479m3/s).水库建成前、后博罗站多年平均水量相差不大,但枯期径流明显增多.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096kg/m3,年

关系曲线,博罗,年输沙量,年平均流量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50卷加剧有关.1973年枫树坝水库建成蓄水后,对东江河流源区的泥沙有拦蓄作用,故70年代末的输沙量有所下降,80年代初期,输沙量又有所升高,,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时破坏植被、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基本一致.1985年白盆珠水库开始蓄水,上游来沙量进一步减小,年输沙量呈下降趋势,如图2所示.图2博罗站年平均流量和年输沙量年际变化关系Fig.2ChangerelationofmeanannualdischargeandmeanannualsedimentloadatBoluostation2.2流量-水位变化图3给出了博罗站“94.6”、“97.7”、“98.6”、“05.6”与“08.6”5场洪水对应的流量-水位关系曲线,从中可以根据历年上游来水对应的不同水位分析控制断面的过流能力变化.图3博罗站流量水位关系曲线Fig.3Waterlevel-dischargecurveatBoluostationindifferentyears由图3可见,其流量-水位关系曲线形状基本保持一致,整体趋势逐年往右(下)偏移,即相同水位条件下控制断面的过流能力增大了,或者说上游相同来流条件下过流断面的水位降低了,分析其主要原因应是由于河床大幅下切的缘故.对比历年的流量-水位关系曲线可以看出:对于上游相同来流的2000m3/s,1994年对应的洪水位约8.0m,1998年约为6.3m,2005年约为5.0m,至2008年仅约3.0m,较1994年下降了约5.0m.在8.0m的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速水颂一郎;俞俊;;长江下游河床质组成的分析[J];人民长江;1957年01期

2 西门斯;克哈利特;李汝明;瞿祖康;;卵石河床的水流阻力[J];水利科技;1981年04期

3 E.D.安德鲁斯;方乐润;;自然分选河床质中砾石的起动[J];华水科技情报;1983年03期

4 冷莉,刘加海,刘心岩;黑龙江干流上中游段河床稳定性评价[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2年01期

5 冷魁,王明甫;非均匀卵石河床床沙位置的分布特性[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3年04期

6 乔万亮;盖云涛;左仲辉;;河床质与水流交换部分的计算[J];东北水利水电;2006年05期

7 王随继;;黄河银川平原段河床沉积速率变化特征[J];沉积学报;2012年03期

8 ;荆江河床质组成初步分析[J];泥沙研究;1958年01期

9 师长兴;黄河河口河床响应河口延伸的调整极限及其机制[J];泥沙研究;2004年06期

10 刘建;娄鹏;;日本大井河河床变动的数值模拟[J];水利水电技术;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义天;孙昭华;江凌;;三峡水库对长江中游防洪航运影响研究[A];“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专题论坛——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之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程小兵;枢纽下游河床冲刷变形规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2 夏文颖;长江上游卵石起动规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3 刘茜;跌坎冲刷的一维数值计算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54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554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c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