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利枢纽区渗漏性状分析与防渗处理建议
发布时间:2019-11-04 20:36
【摘要】:某水电站建成蓄水后,量水堰便出现了流量较大的渗漏,且随着库水位的抬升,渗漏量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此外,渗水水温高于库水,具温水的特征。为了对渗漏原因与渗漏通道进行分析,采用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压水试验、水质全分析、孔内电视、地下水观测等综合勘察方法查明了坝址区岩体透水性、地下水渗流场、渗水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早期渗水由浅表循环的冷水和深部循环之热水混合而成,且以冷水为主;坝基及绕坝渗漏通道以岩层层面和两组节理为主,属裂隙型渗漏。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预测得到库水达正常蓄水位时,量水堰渗漏量为1 728.40 L/s,据此,提出了防渗处理建议。经防渗处理后,库水位达正常蓄水位时,渗漏量减至270 L/s,防渗效果明显。
【图文】:
计资料,渗漏问题引起的失事事故占失事工程总数的40.5%[1-3]。因此,正确分析评价出现的渗漏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渗处理对保证水库的蓄水效益和坝体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4-6]。1工程概况某水电站位于云南省北部,拦河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大于100m。混凝土面板、趾板及两岸灌浆帷幕组成面板堆石坝的防渗体系。趾板置于弱风化基岩上,右岸设计为高趾墙。趾板线上、下游断层等地质缺陷均按规范要求进行了处理。坝基及两岸设计为单排悬挂帷幕,,在坝体以外通过灌浆洞各自向山体方向延伸。图1天然条件下坝址区地下水渗流场该水电站于2005年12月29日下闸蓄水,2006年1月1日量水堰池底开始发现有渗水,1月8日流量达453.01L/s,后期随着库水位的稳定,渗漏量略有减校5月4日开始,库水位快速抬升,渗漏量出现了明显的增大,6月3日库水位为968.5m时,量水堰渗漏量达最大值1688.88L/s。此后,库水位基本保持稳定,渗漏量总体呈减小的趋势。此外还发现,渗水温度普遍较高,具温水特征,最高时温度比库水高8.15℃。2工程地质条件坝址区基岩岩性为紫红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砂砾岩及薄层铁质泥岩。坝址区岩体中最为发育的为Ⅴ级结构面,包括层面和2组节理。层面为原生结构面,开度最小,但延伸长度最大。2组节理分别为背斜的纵节理和横节理,力学性质均属张性。其中,第③组节理与河谷大致平行,由于在后期河流下切过程中被进一步改造,所以其开度最大。上述三组Ⅴ级结构面相互切割构成了地下水活动的网络。坝址区强风化埋深一般为3~10m,左岸弱风化埋深为20~50m,河床为10~18m,右岸为5~40m。区内岩体卸荷现象十分普遍,卸荷裂隙开度一般大于1cm。由于河湾地块为三面临空的鼻状
蜃魑
本文编号:2555814
【图文】:
计资料,渗漏问题引起的失事事故占失事工程总数的40.5%[1-3]。因此,正确分析评价出现的渗漏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渗处理对保证水库的蓄水效益和坝体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4-6]。1工程概况某水电站位于云南省北部,拦河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大于100m。混凝土面板、趾板及两岸灌浆帷幕组成面板堆石坝的防渗体系。趾板置于弱风化基岩上,右岸设计为高趾墙。趾板线上、下游断层等地质缺陷均按规范要求进行了处理。坝基及两岸设计为单排悬挂帷幕,,在坝体以外通过灌浆洞各自向山体方向延伸。图1天然条件下坝址区地下水渗流场该水电站于2005年12月29日下闸蓄水,2006年1月1日量水堰池底开始发现有渗水,1月8日流量达453.01L/s,后期随着库水位的稳定,渗漏量略有减校5月4日开始,库水位快速抬升,渗漏量出现了明显的增大,6月3日库水位为968.5m时,量水堰渗漏量达最大值1688.88L/s。此后,库水位基本保持稳定,渗漏量总体呈减小的趋势。此外还发现,渗水温度普遍较高,具温水特征,最高时温度比库水高8.15℃。2工程地质条件坝址区基岩岩性为紫红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砂砾岩及薄层铁质泥岩。坝址区岩体中最为发育的为Ⅴ级结构面,包括层面和2组节理。层面为原生结构面,开度最小,但延伸长度最大。2组节理分别为背斜的纵节理和横节理,力学性质均属张性。其中,第③组节理与河谷大致平行,由于在后期河流下切过程中被进一步改造,所以其开度最大。上述三组Ⅴ级结构面相互切割构成了地下水活动的网络。坝址区强风化埋深一般为3~10m,左岸弱风化埋深为20~50m,河床为10~18m,右岸为5~40m。区内岩体卸荷现象十分普遍,卸荷裂隙开度一般大于1cm。由于河湾地块为三面临空的鼻状
蜃魑
本文编号:2555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555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