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基于净浆流变理论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17 12:48
【摘要】:堆石混凝土(RFC)是在自密实混凝土(SCC)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已在许多工程中得到应用。自密实混凝土具有优化施工环境、提高施工速度等优良的性能。但由于造价成本较高以及稳健性较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自密实混凝土难以广泛应用以及进行质量控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对自密实混凝土的不利性能进行优化改进。研究基于净浆流变阈值理论,通过建立配合比与流变参数的量化关系,对配合比进行量化调整,并且完成成本优化和稳健性量化评估的过程。论文首先基于双线性插值计算方法和基准点试验结果,以体积水粉比和减水剂含量作为配合比参数,建立了配合比参数与净浆流变参数之间的量化关系,得到了净浆的流变参数在基准点区域内的量化分布结果,通过试验验证了量化关系的准确性和可行性。采用试验迭代的方法,对量化关系的计算误差进行了修正。在量化关系的基础上,基于净浆流变阈值理论,提出了净浆配合比的自密实性能区域(self-compacting zone)以及相应计算方法,为配合比的量化调整提供了依据。基于自密实性能区域,提出了固定骨料条件下的自密实混凝土的成本优化方法,所述成本优化方法可以充分考虑水和减水剂对流动性的协同作用。通过一系列不同粉体和外加剂组合的试验,对成本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得到了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对不同粗细骨料含量和比例的工况,进行了成本优化以及结果分析,得到了骨料变化对成本的影响以及骨料选取的建议。在自密实性能区域的基础上,以水分波动容纳量和减水剂损失容纳量作为稳健性的评价指标,提出了稳健性量化评估方法。基于自密实性能区域的分布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降低水粉比同时增大减水剂含量,可以有效提高稳健性。通过对不同粉体和外加剂组合进行稳健性评估,验证了上述规律,并且得到了增强稳健性的途径。为了更高效的进行配合比设计,提出了一种配合比反馈机制。最后,基于增强现实工具和智能手机,利用透视原理和图像处理技术,开发了净浆扩展度自动测量工具,校正了拍摄角度的影响,并判断出试验起始时刻,便捷地测量出净浆流动时间,解决了人工测量流动时间方法所存在的过程繁琐等问题。在测量工具和优化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出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信息化系统,为今后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优化提供简单高效的解决思路和工具。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5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飞;自密实混凝土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技术;2000年06期

2 杜毅,黎洪,李英;人工砂石自密实混凝土的研制[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赵筠;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J];混凝土;2003年06期

4 陈凤山;潘德强;王胜年;;自密实混凝土应用与研究进展综述[J];华南港工;2003年01期

5 赵伟,张建欣;粉煤灰在自密实混凝土中的应用[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4年02期

6 吴红娟,李志国;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工作性评价[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钟志强;王君菊;田德义;师海霞;;自密实混凝土在通道改建工程中的应用[J];商品混凝土;2004年01期

8 陈朝阳,周建国,邱清露;自密实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评价[J];国外建材科技;2005年05期

9 唐伟;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10 于新文;董浩;王兰英;王建程;;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廷树;;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黄炳周;;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发展对策[A];福建省第九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叶燕华;李雪红;缪汉良;陈丽华;;骨胶比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六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春亮;何世钦;;自密实混凝土高温后性能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吴小强;刘中心;陈兵;顾晴霞;;自密实混凝土在武汉火车站三跨连续梁中的研究和应用[A];建设工程混凝土应用新技术[C];2009年

6 宗兰;曾丽娟;王元纲;何振兴;;干拌自密实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试验研究[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雷登宪;胡建立;雷宏;;自密实混凝土在厂房蜗壳施工中的应用[A];水工大坝混凝土材料和温度控制研究与进展[C];2009年

8 王少江;胡长清;;高强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研究[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七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谢建军;卢芳云;王志兵;;冲击载荷下自密实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志超;罗素蓉;;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纯红;自密实混凝土无须振捣夯实发展路[N];中华建筑报;2009年

2 潘效淑;混凝土创新新技术:自密实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07年

3 通讯员 沈靖;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满足奥运工程需求[N];建筑时报;2006年

4 刘曙甲 刘志伟;自密实混凝土防水性能比普通水泥高4倍[N];科技日报;2006年

5 北京城建道桥银龙混凝土分公司主任工程师 常峰;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在自密实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N];中国建材报;2006年

6 程超 许汉平;中建商砼公司 科技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华建筑报;2010年

7 记者 兰建国;中冶建工3项科技成果通过部省级鉴定[N];中国冶金报;2008年

8 徐艳红 李之政;科技创新 构筑精品[N];中华建筑报;2005年

9 李长吉 郭江武;新技术破解施工扰民难题[N];中国交通报;2009年

10 通讯员 朱宝君邋卢远兴 本报记者 陈晓光;黑龙江首次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大获成功[N];中国交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聂鼎;基于净浆流变理论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2 刘小洁;自密实混凝土梁长期变形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刘思国;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剪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谢越韬;自密实混凝土填充性能及堆石混凝土界面微观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5 龚灵力;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及混凝土多场耦合时变性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黄绵松;堆石混凝土中自密实混凝土充填性能的离散元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吴琼;基于净浆流变性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8 陈松贵;宾汉姆流体的LBM-DEM方法及自密实混凝土复杂流动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兴;自密实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方程研究及梁可靠度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牛艳飞;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其对断裂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青松;层间连接对CRTSⅢ型板式轨道结构受力特性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张猛;混掺纤维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及碱腐蚀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5 李福青;纤维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盐腐蚀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6 穆静;纤维高强自密实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7 徐俊娟;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及力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李渝;高体积率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静态断裂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9 龙飞;聚丙烯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10 吴禹;聚丙烯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70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570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e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