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长江上游螃蟹碛河床演变及其整治思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0 09:30
【摘要】:螃蟹碛为典型的卵石沙波滩险,具有浅、险、急等复合碍航特性。根据多年的测图,螃蟹碛自1978年以来深泓线平面形态变化不大,纵剖面年际间起伏剧烈;其3.5 m等深线宽度在逐年增加,主航槽稳定。螃蟹碛上游水深较浅,下游水流流态紊乱,不利于过往船舶的通行。因此,在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宜的河道整治措施及方案。这些措施包括:(1)针对水深较浅的问题,提出了在航道里程887.3~887.0,886.9~886.6 km和886.5~886.1 km范围内进行疏浚的措施,疏浚水深均为设计水位下3.7 m,疏浚施工超深0.5 m,超宽4 m,边坡为1∶3;(2)针对流态紊乱问题,提出了增高导流坝至整治水位2.5 m以及水流进行约束的治理方案。方案实施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图文】:

螃蟹,碛滩,航道,长江上游


7.0km,为典型的山区航道。河床大多由基岩、卵石或卵石夹沙组成,边界条件较坚硬。多年平均流量为8523m3/s,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16kg/m3。实测卵石最大粒径大于150mm,多年平均中值粒径为57mm。该处的水文泥沙特性受上游枢纽蓄水的影响较大[1-2]。在长江兰叙段和泸渝段航道整治工程中,对螃蟹碛进行过治理:在兰叙段航道整治中炸除了航道左侧的碍航礁石,疏浚了螃蟹碛碛翅,并在航槽左侧修建了导流坝3座;在泸渝段航道整治工程中,炸除了螃蟹碛江中暗礁,使胡溪口一带航道有较大拓宽,流态有所改善。图1为长江上游螃蟹碛滩段航道现状图。图1长江上游螃蟹碛滩段航道现状

螃蟹,深泓线,年际变化,平面


增刊(Ⅰ)杜思材:长江上游螃蟹碛河床演变及其整治思路研究2河床演变分析2.1深泓变化从该滩深泓线平面位置的年际变化来看(见图2),滩段的进、出口段深泓走向近几十年来均保持稳定状态,中段过渡段浅区及下游部位的深泓摆动较为明显,过渡段浅区深泓线平面走向呈左右摇摆状态。该滩经过兰叙段航道整治工程和泸渝段航道整治工程以后,深泓线的平面走向平顺,在螃蟹碛导流坝下游,2007~2016年的深泓线向右摆动了大约130m;受乱石窝、横梁子礁石的影响,深泓线呈现左右摆动的平面形态。图2螃蟹碛深泓线平面年际变化情况从历年的深泓纵断面(见图3)来看,在航道里程887.2~886.8km范围内,最深点高程从航道里程887.15km附近往下游移动了50m;在886.95km附近,深泓线的高程降低了5m左右,表明导流坝处的航槽受到了较大冲刷;在胡溪口附近深泓线平面位置,泸渝段工程实施后,深泓线呈现向右推移的趋势,且最大推移达到了100m,局部深泓线高程大约降低了2.6m。图3螃蟹碛历年深泓纵断面变化示意2.2滩槽变化从该滩0m等深线平面位置的年际变化来看(见图4),1978~1992年,边滩处的0m等深线向右岸碛坝侧摆动了大约90m,2007年持续向右岸碛坝侧摆动约100m,2016年向右岸碛坝侧摆动约30m。由测图可以看出,,螃蟹碛滩段内的暗碛较多,对船舶的通航条件造成了影响。图4螃蟹碛历年0m等深线变化过程对比图5显示了螃蟹碛段1990,1992年和2007年3.5m等深线的变化情况。图5螃蟹碛历年3.5m等深线变化过程对比螃蟹碛滩主要存在着2个浅区:一个位于导流坝的坝尾,另一个则位于胡溪口附近。上浅区冲淤变化幅度大,1990年时,3.5m水深线还未贯通,通过螃蟹碛二期整治,到1992年时,3.5m的水深线贯通,宽度达50m;随后,该段航槽继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金铎;王秀清;;松花江哈尔滨段河床演变过程浅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年03期

2 唐汝霖;河床演变(~

本文编号:2581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581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a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