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基于HEC-RAS模型的汉江上游旬阳西段超长尺度古水文演化重建

发布时间:2020-03-04 20:47
【摘要】:通过对汉江上游河谷开展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在汉江上游旬阳西段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发现四层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对于系统采集的样品,进行粒度成分、磁化率分析,从沉积学角度证明了它们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这些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夹在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地层序列中,其每一层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记录了一期古洪水事件。根据OSL测年数据,并结合考古年代学和典型剖面地层对比,确定了这四期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8 500~8 400 a B.P.、4 200~4 000 a B.P.、3 200~2 800 a B.P.和1 800~1 700 a B.P.。利用古洪水SWD尖灭点高程法,恢复了这四期古洪水洪峰水位,介于233.0~239.2 m之间;进而基于HEC-RAS模型重建了四期古洪水洪峰流量,介于26 500~46 800 m3/s之间。将古洪水研究成果加入后,得到了远超过实测洪水和历史洪水重现期的稀遇洪水的水文信息,延长了汉江上游安康-旬阳段流域洪水的数据序列至万年尺度,使洪峰流量-频率曲线的稀遇洪水部分有了点据控制,百年和千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的计算由外延变为内插,提高了设计洪水的精度。并且通过古洪水水文计算得到,该河段万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为46 900 m~3/s,千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为37 800 m3/s,百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为28 900 m~3/s。这对于汉江上游水利工程、防洪工程和城镇建设的洪水设计提供了十分重要基础数据。
【图文】:

汉江上游,古洪水,风成黄土,流域水系


县潘冢山,干流河道全长1577km,流域面积15.90×104km2。丹江口以上为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主流长925km,流域面积约9.52×104km2,穿行于秦岭、大巴山之间变质岩区,平均比降为0.6‰,河道蜿蜒曲折,峡谷与盆地交替出现(图1a)。汉江上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降水主要来源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降水丰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30.9mm。降水季节相对集中于5~10月,且7~9月极易产生历时短、强度大的暴雨,造成洪水灾害。汉江上游干流安康水文站始建于1934年,其控制流域面积4.14×104km2,年平均流量568.78m3/s,年平均径流总量17.94×109m3,实测最大洪峰流量31000m3/s,最高水位是259.3m(1983.07.31)。历史调查最大洪水洪峰流量大约36000m3/s(1583.06),,最高水位259.59m。汉江上游支流众多,呈羽毛状水系,植被覆盖较好,泥沙含量较小,推移质成分含量接近或者多于悬移质成分,泥沙主要来源于汉江上游两岸的低中山、低山和丘陵区。据安康水文站记录,年平均含沙量为1.38kg/m3,输沙量为2.71×107t。2研究剖面特征汉江上游山高谷深,在旬阳段吕河口下游基岩峡谷,分布着狭窄的第一级河流阶地,其性质为基座阶地。该河段河槽宽度300~400m,两岸均为陡崖或者陡坡。阶地前沿高出平水位24~26m,海拔为239~241m。在罗家滩阶地前沿,由于1983年夏季大洪水冲刷而发生崩塌,暴露出新鲜的地层剖面。剖面底部为具有二元结构特征的河流阶地沉积层,在河流相沉积层之上,有晚更新世晚期风成黄土和全新世黄土-土壤层覆盖。汉江上游旬阳西段罗家滩(LJT)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层次清楚,出露完整,未经人为扰动,其土壤学和沉积学特征明显(图1b和c)。结合野

变化曲线,旬阳,汉江上游,剖面磁化率


在风成黄土和古土壤剖面中,粒径>0.1mm的沙级颗粒,往往能够指示当地人类活动影响和地表径流侵蚀与再沉积情况[21]。在旬阳西段LJT剖面>0.1mm的沙级颗粒含量介于0.37%~10.04%之间(图2)。在各层中都夹杂有少量的棱角状坡积岩屑。这是因为旬阳西段LJT剖面处于汉江河谷低阶地,阶地之上变质岩坡面风化物质会被暴雨径流携带参与阶地风成黄土和古土壤的堆积过程。但是这并没有改变阶地风成沉积覆盖层的基本性质。其中在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层(L1)和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层(Lt)中,沙级颗粒当中还有较多的钙结核。这是由于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0)成壤过程当中,大量CaCO3成分被淋溶下移在此淀积成为结核。在沙级颗粒含量曲线上古洪水SWD层位多表现出显著的峰值,主要由纯净的磨圆度很好的沙级颗粒组成,这很好的反映了它们作为河流洪水表2汉江上游旬阳西段罗家滩(LJT)剖面粒度特征值分析结果Tab.2Grain-sizeAnalysisoftheLJTHoloceneProfileintheWestXunyangReachintheUpperHanjiangRiverValley地层层位<2(μm,%)2~16(μm,%)16~63(μm,%)63~125(μm,%)>125(μm,%)Md(μm)Mz(μm)SkKgS现代表土层(MS)17.8347.4931.432.310.949.357.840.210.941.41近代黄土层上部(L0上)17.9647.9231.042.260.829.237.810.210.951.40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WD4)14.1351.1132.171.960.6310.128.820.221.031.22近代黄土层下部(L0下)18.5347.4131.162.190.729.147.670.220.931.43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WD3)16.8543.6535.072.651.7811.018.820.260.971.42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层上部(S0上)17.6144.7331.194.182.3010.178.490.180.991.47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WD2)13.8336.8132.289.177.9115.5613.690.131.041.55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层下部(S0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谭亮成;蔡演军;安芷生;程海;易亮;艾思本;;石笋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记录的陕南地区4200~2000a B.P.高分辨率季风降雨变化[J];第四纪研究;2014年06期

2 苏雪锐;高喜永;郭亚军;;汉江上游径流时空演变规律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年10期

3 殷淑燕;王海燕;王德丽;黄春长;;陕南汉江上游历史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J];干旱区研究;2010年04期

4 卫金容;;汉江上游梯级开发对水文站网的影响及对策[J];陕西水利;2010年01期

5 蔡新玲;孙娴;乔秋文;姜创业;毛明策;;气候变化对汉江上游径流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04期

6 张楷;;汉江上游暴雨洪水特性研究[J];灾害学;2006年03期

7 邵晓华;汪永进;程海;孔兴功;吴江滢;;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化与干旱事件的湖北神农架石笋记录[J];科学通报;2006年01期

8 沈玉昌;汉水河谷的地貌及其发育史[J];地理学报;195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晓静;查小春;郭永强;石彬楠;;基于GIS的汉江上游安康市洪水灾害风险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17年06期

2 张玉柱;黄春长;庞奖励;查小春;周亚利;石彬楠;李晓刚;;基于HEC-RAS模型的汉江上游旬阳西段超长尺度古水文演化重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年05期

3 石晓静;查小春;刘嘉慧;王光朋;;基于云模型的汉江上游安康市洪水灾害风险评价[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7年03期

4 姚正兰;谢和林;宋芳;;遵义市暴雨气候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7年02期

5 刘超;李寒松;成定北;李志安;吕亚军;白存江;;基于滤食鱼类天然产力的安康库区生态负荷量测定[J];中国农学通报;2017年11期

6 刘静;殷淑燕;;中国古文献记载中“死者万计”事件的时空特征与原因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年02期

7 胡庆;董文钦;余松;雷东宁;乔岳强;蔡永建;王秋良;;汉江郧阳段河流阶地发育特征及新构造运动意义[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7年02期

8 毛沛妮;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郭永强;胡慧;刘涛;;汉江上游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J];地理学报;2017年02期

9 聂晓;丁玲玲;;CMIP5RCP情景下汉江上游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02期

10 石晓静;查小春;;基于云模型的安康市洪水灾害风险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淑燕;王海燕;王德丽;黄春长;;陕南汉江上游历史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J];干旱区研究;2010年04期

2 马龙;吴敬禄;;新疆湖泊沉积记录的气候水文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干旱区研究;2009年06期

3 李双林;王彦明;郜永祺;;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J];大气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4 李思悦;刘文治;顾胜;韩鸿印;张全发;;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江上游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5 殷淑燕;黄春长;;唐代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对比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1期

6 曹辉;黄强;畅建霞;张洪波;;黑河径流时空演变规律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7 李明新;吕孙云;徐德龙;;汉江上游水资源量变化趋势分析[J];人民长江;2008年17期

8 蔡新玲;孙娴;乔秋文;姜创业;毛明策;;气候变化对汉江上游径流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04期

9 丁一汇;;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J];中国水利;2008年02期

10 邵天杰;赵景波;;关中平原近200年来洪涝灾害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之麟,赵东昌;汉江上游干流水电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水力发电;1991年02期

2 李桃英;殷峻暹;张丽丽;赵红莉;;汉江上游径流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长江;2011年09期

3 赵东昌;汉江上游干流梯级水电站的建设[J];陕西水力发电;1986年02期

4 王学琪;;汉江上游流域暴雨洪水特征[J];陕西水利;1988年01期

5 王学琪;;汉江上游地区水文概况[J];水文;1988年06期

6 李万绪;试论汉江上游(陕西省境)干流梯级的最佳开发程序[J];陕西水力发电;1989年04期

7 李万绪;汉江上游洪水的统计特征[J];大坝与安全;1993年04期

8 赵红莉;陈宁;蒋云钟;鲁帆;张双虎;;汉江上游水资源时空演变及成因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年06期

9 刘俊新;侯钦磊;陈姗姗;;汉江上游降雨变化时空分析[J];地下水;2011年06期

10 王宝基;搞好电航结合加快汉江上游开发[J];陕西水力发电;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殷淑燕;黄春长;;汉江上游近50年来降水变化与暴雨洪水发生规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贺懿华;王晓玲;金琪;韦惠红;;2005年汉江上游秋涝环流条件和水汽场特征分析[A];2006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湖北省第一届防雷论坛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6年

3 周新春;沈浒英;段红;;汉江上游中期过程雨量及来水量预报方案研究[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4 王旭仙;武麦凤;;汉江上游一次致洪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徐愫莲;杨睿敏;张小峰;王国栋;;汉江上游盛夏汛雨开始期预报方法研究[A];陕西省气象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卢珊;王百朋;贺皓;李建科;高红燕;;汉江上游汛期面雨量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7 唐士梅;;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规划对汉江上游水质的影响及其对策的法律思考[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8 马登清;;对汉江上游干流梯级开发的一些看法[A];第五届水能规划及动能经济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刘慧;在汉江上游建生态保护与发展示范区[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2 竹溪县公路段 卢继安;治理汉江上游水污染刻不容缓[N];湖北日报;2002年

3 记者 李元浩;汉江水资源保护力度亟待加强[N];工人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陆铭;以精准预报科学应汛[N];中国气象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欣;汉江上游郧县盆地风成黄土成壤特征及气候响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姬霖;汉江上游东汉时期特大历史洪水考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彭维英;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其社会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纪伟;基于In-VEST模型汉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动态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5 徐礼山;清代汉江上游的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D];西北大学;2004年

6 陈欢;汉江上游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钰敏;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与应对措施[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84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584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8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