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风暴对长江口悬沙浓度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

发布时间:2020-04-02 06:27
【摘要】:风暴(windstorm)是海岸带最频繁的制灾因子之一,中国是遭受风暴袭扰最频繁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悬沙浓度(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对底床冲淤、生物初级生产力及土地资源流失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风暴对河口海岸悬沙浓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近几年在长江口内外不同水域定点连续(每日两次)表层悬沙浓度采样分析资料和同步的水文气象数据(风速、波高、潮汐等),结合观测平台在典型潮滩和20 m水深海底进行的现场高分辨率水沙观测资料,筛选出8个影响长江口的典型风暴事件(分别为台风“圆规”、“米雷”、“海葵”、“三巴”、“凤凰”、“黄蜂”、“莫兰蒂”、“马勒卡”),其中“莫兰蒂”和“马勒卡”为双台风事件(台风事件中同时拥有表层定点、20 m水深海底测点、潮滩近底测点的同步资料),通过风暴影响的前、中、后期水动力和悬沙浓度的对比,揭示风暴对悬沙浓度影响的强度及其空间差异,探讨风暴对河口悬沙浓度影响的规律和动力机制。主要结果和结论有:(1)风暴对动力条件的影响6次典型台风(“圆规”、“米雷”、“海葵”、“三巴”、“凤凰”、“黄蜂”)影响的表层测站平均风速是台风前1.7倍,双台风“莫兰蒂”和“马勒卡”影响的平均风速是台风前的1.7倍(表层)、2.2倍(海底)、1.6倍(潮滩),最大皆达到台风前的3至5倍。6次台风期间表层测站有效波高是台风前正常天气(0.8 m)的2.2倍,最大可达到3.1倍;表层测点、海底和潮滩在双台风影响下有效波高与台风前有效波高的比值分别为2.4、2.3和1.7,比值最大达到6.2、9.8和3.0。双台风影响下20 m水深近底和潮滩近底测点平均流速分别是台风前相近潮差条件下的1.4倍和1.2倍。双台风期间的潮周期平均波流联合剪切应力是台风前相近潮差条件下的1.9至2.5倍,远大于沉积物临界侵蚀剪切应力的最大值。(2)风暴对悬沙浓度的影响6次台风期间定点水域表层悬沙浓度平均是台风前相近潮差条件下(0.32kg/m3)的2.0倍,其中“圆规”台风期间的悬沙浓度较台风前最大增大5.1倍。“莫兰蒂”-“马勒卡”双台风期间定点水域表层、20 m水深近底、潮滩近底的悬沙浓度分别是台风前相近潮差条件下的6.1倍、5.8倍和3.0倍,最大达到台风前的8.4倍、78倍和11.5倍。潮滩近底超高悬沙浓度层(10 kg/m~3)的厚度在正常天气为0.5 m,台风期间可达0.8-1 m。(3)风暴对悬沙浓度影响的空间差异在表层悬沙浓度的六个测站中,长江口门外的佘山站和芦潮港站位于开敞水域,悬沙浓度对风暴事件的响应(变化率分别为167.1%和143.7%)较之口门内较为隐蔽的4个测站(横沙、高桥、徐六泾、青龙港,变化率在42.3%至116.5%之间)更为敏感。双台风“莫兰蒂”-“马勒卡”导致无论在表层、海底或是潮滩,悬沙浓度都是成倍的增长,变化幅度最大的是20 m水深近底,由于风浪的变化程度最大,悬沙浓度最大可达台风前的78倍。(4)风暴对悬沙浓度影响的动力机制水动力变化是风暴对悬沙浓度影响的关键环节。风暴把巨大能量传递给水体,导致波-流动力增强(相对于相近潮况而言),底床剪切应力增大,剪切应力与沉积物剪切应力之间的差异扩大,沉积物再悬浮增强。再悬浮加速了底床沉积物和悬沙的交换频率,导致中下层泥沙活跃到水体中,这对悬沙浓度增大的贡献起到重要作用。反之,风暴过后,波-流动力减弱,再悬浮能力下降,悬沙浓度随之减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V1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超锋;何青;郭磊城;邓智瑞;;ASM在近底泥沙浓度剖面观测中的应用研究[J];泥沙研究;2015年06期

2 戴苒;朱建荣;;长江口崇明东滩风况统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3 刘建华;陈沈良;杨世伦;朱琴;;长江口门附近海域潮周期内悬沙质量浓度变化及其动力机制探讨[J];海洋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4 蒋昌波;伍志元;陈杰;刘静;;风暴潮作用下泥沙运动和岸滩演变研究综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5 朱泽南;王惠群;管卫兵;曹振轶;;丰水期珠江口黏性泥沙输运的三维数值模拟[J];海洋学研究;2013年03期

6 刘猛;沈芳;葛建忠;孔亚珍;;静止轨道卫星观测杭州湾悬浮泥沙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动力分析[J];泥沙研究;2013年01期

7 刘金贵;李海;刘桂梅;;近海泥沙输运与生态系统的耦合模拟研究进展[J];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5期

8 庞启秀;辛海霞;;大风浪期间淤泥质海岸实测含沙量影响因素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1年04期

9 王帅;张干;傅聃;;西北太平洋台风眼形态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1期

10 邢飞;汪亚平;高建华;邹欣庆;;江苏近岸海域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J];海洋与湖沼;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向欣;长江中下游、河口及邻近海域底床沉积物粒径的时空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鹏;长江供沙锐减背景下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沙浓度变化和三角洲敏感区部淤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志国;长江口水体表层泥沙浓度的遥感反演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宋召军;南黄海辐射沙洲海区悬沙及沙洲演变的遥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天;风暴天气下淤泥质潮滩冲淤过程及其动力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姚俊;长江口典型河段表层悬沙浓度影响因子定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3 朱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空间格局和近期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陆叶峰;长江口南支系统悬沙浓度的平面格局、垂向剖面和年代际对比[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5 吴晗;长江水下三角洲的侵蚀潜力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郭小斌;长江河口近期潮流和含沙量分布特征及输沙规律[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小丽;河口近岸悬浮泥沙浓度及时空分布的卫星遥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何超;近二十年长江口邻近海域悬沙分布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左书华;长江河口典型河段水动力、泥沙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隋洪波;长江口区波浪分布及其双峰谱型波浪的统计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11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611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3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