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非饱和挟沙水流下弯曲分汊河道再造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08:09
【摘要】:三峡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发生改变,在来水总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径流过程发生改变,下泄泥沙量大幅减少,泥沙细化,形成典型的非饱和输沙。在这一情况下水库下游弯曲分汊河道发生再造,对防洪、航运、岸线利用等方面均会产生影响。因此,开展弯曲分汊河道在非饱和输沙情况下的再造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与概化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了弯曲分汊河段在非饱和输沙情况下的再造过程,以及它与饱和输沙情况下造床过程的差异性与共通点。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与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概化模型定床试验,研究揭示了不同水流条件下弯曲分汊河道分流区、汊道段与汇流区的水面比降、横断面流速分布、床面切应力、分流比等水力要素的变化规律。说明了在平滩流量下,弯曲分汊河道在不同区域这些水力要素的突变情况。(2)通过原型观测资料分析和概化模型试验,分析揭示了饱和输沙和非饱和输沙情况下弯曲分汊河道总体冲淤变化规律及分流区、汊道段、汇流区的演变规律,及水面纵比降变化情况。(3)通过原型观测资料分析和概化模型试验,分析揭示了饱和输沙和非饱和输沙情况下弯曲分汊河道河床再造过程中的相同点与差异点,分析两种水沙情况下弯曲分汊河道河床再造过程中的关联性。
【图文】:

技术路线图,分汊河道,演变规律,非饱和输沙


图 1.4-1 技术路线图1.5 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非饱和输沙条件下弯曲分汊河道演变规律的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分汊河道水沙运动与河床演变规律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弯曲分汊河道研究存在的不足,特别是输沙不平衡时弯曲分汊河道演变规律上的不足。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汉口站,减幅,径流量,调蓄作用


汉口站蓄水前后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如图 2.1-4 所示,由于水库的调蓄作用,,汉口站在汛期的径流量有较大的减少,减少幅度在 15%左右,最大减幅大水在 10 月,减沙幅度约为 20.9%,月均流量减沙最大发生在 7 月,减少约 10000m3/s。在枯水期径流量有所增大,增大幅度在 7%左右,最大增幅发生在 1 月,增加约 11.1%。总体上汉口站的径流量略有减少,约为 8.8%。如图 2.1-5 所示输沙量减沙显著,在三峡工程蓄水之后,汉口站年输沙量减沙了约 70%,特别是在汛期时,输沙量的减幅达到 70%—80%,最大减幅为 83.7%,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V1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少东;郭书太;高剑锋;;基于非饱和流的地下水封洞库涌水量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年S2期

2 彭忠瑛;时红莲;蔡华炜;;基质吸力对非饱和黏土抗剪强度的影响[J];人民黄河;2012年04期

3 沈珍瑶,杨志峰,韩新生,倪世伟,姚兰根,李伟娟,蔡匀;芯吸效应与非饱和土柱试验[J];水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4 冯绍元,张瑜芳,沈荣开;非饱和土壤中氮素运移与转化试验及其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1996年08期

5 黄康乐;特征——有限单元法求解非饱和溶质运移问题[J];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6 张智明;;激光位相涨落对光谱线的影响[J];量子电子学;1988年02期

7 Zohrab A.Samani;L.S.Willardson;周训;;非饱和水力传导系数的简易实验室测量方法[J];地质科学译丛;1988年04期

8 D.E.Elrick;张建辉;;圆柱形试验孔洞中三维饱和—非饱和流的渗透试验分析[J];土壤学进展;1989年05期

9 佐佐恭二,韦淑莉;日本御岳等地非饱和泥石流的流动机理(下)[J];中国水土保持;1989年11期

10 大西有三;西垣诚;郑毅;;土中水的非饱和流动 3 非饱和流的解析法(解析例子)[J];世界地质;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国庆;赵成刚;盛岱超;尤金宝;;双孔结构非饱和压实黏土的渗流-变形耦合微观机理[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孙逊;周克骥;;循环加载试验中偏千态非饱和砂料体积变形量测方法的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赵敏;曹卫平;徐雷;;非饱和土渗透性随湿密状态变化的规律与机理[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4 卢应发;陈高峰;李建林;;非饱和孔隙介质固结理论及分析[A];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卓壮;王向宇;;非饱和介质渗透的分数阶方程[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6 杜友耀;李锡夔;;低、中饱和度时非饱和颗粒材料水力-力学行为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7 严耿升;张虎元;刘平;刘吉胜;李敏;;壁画地仗非饱和渗透性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宁伟;张雷;修彦吉;矫军;;非饱和黏性土室内水平电渗排水试验[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9 姜兆华;李继祥;何翔;刘肖凡;;降雨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流固耦合数值模拟[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吴梦喜;杨连枝;;饱和-非饱和有限元算法在饱和稳定渗流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橄榄油不宜烹调[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育青;非饱和黏土动态力学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梁爱民;非饱和土壤渗透特性及饱和入渗机理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王建新;降雨非饱和入渗过程的水势描述及理论模型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4 冯君;合肥地区黏性地基土非饱和工程特性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单振东;饱和与非饱和多孔介质一维问题精确解[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杜金龙;干旱盐渍区非饱和—饱和带水盐耦合模拟与调控[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7 刘文化;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影响及非饱和土本构关系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李志晶;推移质非饱和输移基本规律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9 杨晨;非饱和—饱和带水流时空变异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刘子振;持续降雨入渗非饱和黏土边坡失稳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骥;非饱和挟沙水流下弯曲分汊河道再造过程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9年

2 李强强;液体物料非饱和冷冻干燥及其过程强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3 徐鹏;皖南网纹红土非饱和工程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4 车睿杰;非饱和粉砂抗拉强度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5 汪锦锦;土工布非饱和导水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6 刘超;非饱和粉砂临界状态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7 朱香会;非饱和地基固结变形规律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8 徐鹏冲;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合肥膨胀土非饱和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刘洁;考虑非饱和土体的粘土心墙坝非稳定渗流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顾洋洋;非饱和软土路基的一维固结沉降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27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627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2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