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长江汉口至吴淞口河槽冲淤与微地貌演变对人类活动的自适应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30 12:55
【摘要】:一般而言,冲积河流通过自动调整河槽的冲淤过程与微地貌,以适应上游水沙条件和边界条件的改变,这种自动调整过程可称为自适应行为,其包括河槽的冲淤特征、冲淤量及微地貌类型的变化及其原因。河槽的自适应行为关系到河流两岸的防洪抗旱、涉水工程安全以及岸线资源开发与利用,故此研究长期以来受到众多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具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开展了以三峡大坝为主的水库群、水土保持、河道整治等工程,河口修建了青草沙水库、深水航道以及促淤围垦等工程。这些流域和河口大型工程等人类活动使得长江中下游河槽的边界条件与水沙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河槽原有的地貌过程及其演变趋势必然发生了自适应调整,即河槽的冲淤特征与冲淤量、床面微地貌类型等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自适应行为的具体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等问题尚待研究。因此,本文拟开展的长江汉口至吴淞口河段河槽冲淤和微地貌演变对人类活动的自适应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收集了1998年、2013年长江汉口至吴淞口的水下地形资料,于2014年、2015年、2016年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和双频ADCP对长江九江至吴淞口河段干流主槽开展的水深、流速测量,并同步采集了河槽表层沉积物样品,系统分析了长江汉口至吴淞口的河槽冲淤分布与冲淤量及和床面微地貌特征,探讨了长江汉口至吴淞口河槽冲淤与微地貌对人类活动的自适应行为,获得如下主要成果。1998年至2013年长江汉口至吴淞口河槽冲淤格局表现为整体冲刷,部分河槽略有淤积。其中,汉口至湖口河段河槽冲刷体积约2.96亿m~3,淤积约0.68亿m~3,净冲刷体积约2.29亿m~3;湖口至大通河段河槽冲刷体积约2.91亿m~3,淤积约0.29亿m~3,净冲刷体积约2.62亿m~3;大通至吴淞口河段河槽冲刷体积约21.6亿m~3,淤积约3.1亿m~3,净冲刷体积约18.5亿m~3。其主要原因是流域来沙量减少引起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河段河槽对人类活动的自适应行为具有差异。其中,汉口至湖口河段、湖口至大通河段以及大通至吴淞口河段河槽主要的响应水域分别为5~10 m河槽、0~5 m河槽和10 m以深的河槽,上述响应水域的河槽冲刷贡献率分别占对应河槽总冲刷量的60.2%、44.9%和49.1%。局部河槽发生的强烈冲淤现象与涉水工程改变了河槽边界条件有关。利用Seabat 7125型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长江九江至吴淞口河槽微地貌进行精细结构调查时发现,南、北港分流口发育了新的沙波类型,该类型沙波波谷中有规律地发育了椭圆形凹坑,且在高分辨率水深数据3D成像上,这些凹坑如同一粒粒圆珠镶嵌于沙波群中。鉴于伴生底形的尺度与宏观形态与沙波尺度相比不可忽视,故提出了"沙波形态-伴生底形"的命名方法。该类型沙波是河槽地貌自适应流域来沙减少,河槽表层沉积物粗化以及河流工程改变了水动力条件而形成的一种侵蚀型沙波。2014年至2016年九江至湖口河段河槽中沙波地形约占河段的80.3%,湖口至大通河段河槽中沙波地形约占62.1%,大通至徐六泾河段河槽中沙波地形约占64.3%,徐六泾至吴淞口河段河槽中沙波地形约占27.5%,沙波地貌所占河槽比例与沙波尺度从上游向下游呈减小规律。对比三峡修建之前长江中下游河槽沙波发育尺度发现,2014年至2016年沙波的尺度较有明显增大趋势。综上所述,目前长江汉口至吴淞口河槽正经历着河槽剧烈冲刷、床沙波动粗化、侵蚀型沙波形成与演变、河道形态变化等自适应行为,以此响应流域及河口人类活动的干扰。这一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图文】:

技术路线图,河槽,论文研究,冲淤演变


12图 1- 1 技术路线图Figure 1. Technology roadmap1.4 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意义与河槽冲淤演变、河槽表层沉积物、沙波地貌、河槽自适应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研究目标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同时总结了论文工作量并绘制了技术路线图。

示意图,示意图,断裂运动,江南古陆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位于扬子准地台,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以沉降作用为主;南北两岸的大地构造单元也不同,右岸相对抬升,左岸下沉(李茂田, 2005)。大通至河口河段由于淮扬地盾与江南古陆的构造运动的原因,流域内发生了强烈褶皱或断裂运动,形成了一系列断裂的破碎带(屈贵贤, 2014)。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V147;P93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冰;苏文海;息晓琳;靳亚东;;仿生四足机器人自适应粒子群优化控制[J];农机化研究;2018年05期

2 高冲;;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研究进展[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年10期

3 梅弘业;;自适应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探析[J];数码世界;2018年05期

4 蒋新华;自适应PID控制(综述)[J];信息与控制;1988年05期

5 朱家组,张天开;一种实用自适应PID控制器[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6 习江涛;;空间域和时域信号的正交化预处理[J];通信技术;1988年02期

7 习江涛;;自适应LMS算法的收敛特性[J];通信技术;1988年04期

8 杨大成;王德隽;;多路LMS自适应算法及其应用[J];北京邮电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9 刘柏森;自适应格式最小二乘法ARMA模型置入法的研究[J];大连海运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10 阎平凡;推广形式的自适应算法:理论分析及应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钊;朱勇;张先荣;;毫米波频段叠层自适应封装技术[A];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8年

2 宋鑫磊;;自适应反Q滤波对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影响效果分析[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5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C];2017年

3 刘文光;程颖;许浩;何文福;;新型阻尼自适应刚度隔震体系的力学性能和地震响应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7年

4 陈向民;张亢;晋风华;;基于线调频小波路径追踪与S变换的自适应时频滤波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7年

5 刘华;丁全心;蔡猛;;航空自适应光电系统研究与应用[A];2017年(第三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7年

6 张昱东;李文涛;史小卫;;自适应IFFT算法对稀疏线性阵列的优化[A];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7年

7 产竹旺;屈卫东;;一种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在风场测量中的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李宁;姜海君;邓中亮;边新梅;范时伟;;一种基于自适应权值调整的载波跟踪环方法[A];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9 用户终端技术[C];2018年

9 忻鼎谟;陈澄乐;;一类机动运动目标的自适应予测[A];1988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下)[C];1988年

10 贾利琴;汪晋宽;田丹;;基于子空间跟踪的自适应多用户检测方法[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树伟;长江汉口至吴淞口河槽冲淤与微地貌演变对人类活动的自适应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2 刘亚;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智能自适应重构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3 李力争;凿岩机器人双三角钻臂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向继东;基于数据挖掘的自适应入侵检测建模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杨祥;无线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自适应资源配置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

6 王杰;自适应多通路声学回波消除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

7 王胜春;自适应时频分析技术及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朱磊;基于自适应邻域概念的视频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姚红;固体弹道导弹鲁棒及自适应姿态控制系统设计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江泽涛;从序列图象重建三维物体形状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志梁;基于新型信任模型的自适应推荐方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2 MURWANASHYAKA Christian;改进的自适应布谷鸟搜索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年

3 秦瑞;基于空域的GPS抗干扰方法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7年

4 艾其江;恶劣工况下自适应RFID通讯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5 郑悦;自适应红外瓦斯检测系统的研制[D];吉林大学;2017年

6 徐宁;自适应缓冲气缸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7 戴静;自适应测试思想在个性化练习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8 肖龙飞;基于车载诊断接口的汽车前车灯自适应照明系统设计[D];苏州大学;2017年

9 邢秀奎;非正交轴系激光“经纬仪”自适应调焦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10 徐佳;金融热点资讯的发现及自适应展示方法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45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645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3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