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基于“人—地—水”视角的贵州省水资源安全的时空演变及综合评价

发布时间:2020-05-27 05:32
【摘要】:水资源是一个地区最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关系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喀斯特地区属于双重含水介质组成的“二元三维”空间结构系统,其特殊的地貌-水文结构,导致水资源安全不仅是数量、质量安全,还包括地表水转化迅速、水土流失(漏失)、取水困难、人畜饮水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受特殊地形地貌条件制约、贫困现象和地表水资源短缺导致的水资源脆弱性是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的重要特征。因此,根据喀斯特地区的特点,综合考虑自然、人文等因素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影响水资源安全的主要胁迫因子,对保护喀斯特地区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喀斯特地区的水文水资源特点,基于“人(人类活动强度)-地(地质地貌特征)-水(水资源本底条件)”视角,构建了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从水资源本底条件、人类活动强度、地质地貌特征3个方面建立了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相关标准和国内外发展经验确定评价标准阈值;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采用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然后利用拉格朗日系数求得各指标的综合权重;采用多目标模糊隶属度函数和综合指数法,对贵州省2001-2015年水资源安全的时空格局演变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并利用因子分析法明确其限制因子。具体结论如下:(1)基于“人-地-水”概念模型,参考国内外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人类活动强度、地质地貌特征、水资源本底条件等三个角度出发,选取21个指标因子,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典型喀斯特区域贵州段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标准,确定了各指标评价等级的阈值范围。(2)贵州省的水资源本底条件大多数年份属于临界安全类型,人类活动强度均属于较安全类型,且2001-2015年呈逐年上升趋势,逐渐向安全状态转化,多数地州的地质地貌特征维持在临界安全状态,这三者的综合影响导致贵州省的水资源安全指数大多数年份在0.6-0.8之间,总体上处于较安全状态。而且由于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和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的显著下降,虽然贵州省降水量、人均水资源量起伏波动较大,但水资源总体向安全类型方向发展。(3)贵州省各市州的水资源本底条件西北差东南好,地质地貌特征东优西劣,人类活动强度受城市经济、水资源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贵阳市、铜仁市和黔西南州,三者在空间是表现出的差异亦使贵州省的水资源安全综合指数在时空尺度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除贵阳市一直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外,总体表现为西低东高并随时间推移普遍提高的格局。贵州省各市州水资源安全准则层指数在时空尺度上虽有差异,但水资源本底条件与地质地貌特征地域一致性的特点也较为突出,这与两者之间的先天影响存在较大联系。总的来看,贵州省共有5个市州水资源本底条件为临界安全类型,8个市州人类活动强度为较安全类型,7个市州地质地貌特征为临界安全类型,5个市州水资源安全综合指数为较安全类型。(4)贵州省各市州水资源安全指数绝大多数与降水量、径流系数、人均水资源量、河网密度在0.01和0.05水平上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与地下水比重、地表水开采率、地下水开采率、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平均坡度、喀斯特面积比重、平均海拔、耕地面积比重在0.01和0.05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从保障并提高水资源安全水平出发,未来应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和制度保障体系,保障水资源安全。
【图文】:

框架图,水资源安全,概念模型,框架图


人-地-水共同构成了自然-社会水资源二元循环结构系统,在水资源安用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影响,气象、水文、地质地貌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原始空间分布状况,而新建水库、抽取地下水等人类活动又改变了地表水的原始配置特征。从人水关系来看,一方面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喀斯特地区人口增长与集聚,导致城市生活业用水量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得农业用水量存在区域性的增加;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时,常引发季节性旱涝灾害,如毕节乡村缺水严重,而黔州部分地区城市内涝常年发生.另一方面,用水量的增加伴随着污水排放量加,进而对水质产生联通污染,尤其是降水充沛,地表水渗漏严重的流域,下水水质安全埋下隐患.从人地关系来看,喀斯特山区崎岖破碎的地形地貌引起的地表起伏度大高坡陡的现状难以改变,但城市化进程的扩展,带动了城乡建设用地的快速占用了部分农田和林草地,改变下垫面结构,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降地表水资源蓄积能力,进而影响居民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安全。

水资源安全,贵州省,时空变化,综合指数


图 3.5 贵州省各市州水资源安全综合指数的时空变化3.7.2 水资源本底条件指数由图 3.6 可知,2001-2015 年贵州省各市州水资源本底条件指数多在 0.4-0.8 之间,属于临界安全类型和较安全类型,少数市州在某些年份出现不安全类别,亦有个别市州在某些年份达到安全类别。从其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贵州省水资源本底条件从西北向东南趋好。从 2001-2015 年各市州水资源本底条件指数的平均值来看,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六盘水市在 0.4-0.6 之间,为临界安全类型,其中毕节市平均值最低,为 0.46,降水量少且地下水比重高,形成的径流系数低,受这几个因素的主要影响,导致毕节市的水资源本底条件指数最低。铜仁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均在 0.6-0.8 之间,为较安全类型,,其中黔东南州平均值最高,为 0.74,河网密度大,径流系数高,人均水资源量多,其水资源本底条件最好。从各市州 2001-2015 年水资源本底条件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黔南州的变化幅度最大,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 0.36,且从其总体演变趋势来看,2001 年其水资源本底条件指数为 0.61,2015 年为 0.76,中间虽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V21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稳;吴得卿;仝双梅;;六盘水市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年03期

2 金辉虎;韩健;;“一带一路”建设沿线水资源安全问题及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年02期

3 于丽丽;;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内蒙古水利;2018年07期

4 安娜;;流域水资源安全与工程防灾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中国水利;2016年23期

5 杨杨;;关于水资源概念的认识与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年01期

6 邢伟;;澜湄合作机制视角下的水资源安全治理[J];东南亚研究;2016年06期

7 吴春柳;王群;;国内外旅游水资源安全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6年06期

8 刘丽颖;官冬杰;杨清伟;苏维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7年02期

9 李茉;郭萍;;基于优化配置的农业水资源安全度量与动态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10 谢志高;习树峰;徐建军;葛萌;;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估及保障措施研究[J];地下水;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晨烨;张韧;周爱霞;刘武;;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A];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Symposium of Risk Analysis and Risk Management in Western China[C];2013年

2 张双虎;蒋云钟;刘晓志;王浩;张忠波;;鄱阳湖区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2湖泊治理开发与保护[C];2013年

3 郑通汉;;论水资源安全与水资源安全预警[A];2003年专家论坛论文及有关材料选编集[C];2003年

4 梅亚东;谈广鸣;;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与湖北省对策的探讨[A];现代科技与湖北新型工业化——第二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3年

5 管华;张大丽;宫少燕;陈沛云;;河南省水资源安全度评价与分析[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6 谭德宝;李青云;;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初探[A];水电论坛报告文集[C];2004年

7 张兴榆;曹明明;;陕北地区水资源安全及需求预测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徐天祥;;中国水资源安全的主要矛盾及对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张建平;王敏;关伟;李萍;;我国中、小城市水资源安全利用研究[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7[C];2007年

10 夏军;;华北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确保水资源安全[N];重庆日报;2019年

2 记者 米日古力·纳斯尔;坚持可持续发展 保障水资源安全[N];新疆日报(汉);2019年

3 记者 崔国辉;“中亚水塔”持续萎缩[N];中国气象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金亚勤;我国流域水资源安全形势仍严峻[N];中国能源报;2016年

5 李yN恒 邢鸿飞 河海大学;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保护对策[N];光明日报;2015年

6 牡丹区牡丹办事处水管所 吴进元;水资源安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N];菏泽日报;2010年

7 杨俊 刘刚 王方 (本报驻叙利亚记者 杨俊 本报记者 刘刚);共同关注水资源安全[N];人民日报;2009年

8 市水资办;加大管理力度 确保水资源安全[N];青岛日报;2009年

9 胡继军 记者 吕德胜;“水资源安全: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N];解放军报;2009年

10 记者彭吉增;我市加大水资源安全监管力度[N];铜川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党碧玲;关中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华;上海市水资源安全利用理论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畅明琦;水资源安全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4 王秀艳;绿色建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措施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5 张喜风;敦煌绿洲水资源安全评价及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张茜;长吉经济圈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7 莫淑红;西北地区生态城市建设水资源安全保障基础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泽;国际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 贾焰;基于农产品贸易的中非农业虚拟水流动特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10 孙智慧;北京地区水资源安全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群威;基于“人—地—水”视角的贵州省水资源安全的时空演变及综合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

2 王利平;宜居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3 王勇;天津市水资源系统安全仿真与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2年

4 王东利;内陆核电厂严重事故对水资源安全影响评价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5 肖俊;江西省水资源安全评价[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6 滕仁;中俄在边界水体水资源安全方面的合作[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郭飞燕;湖南省水资源安全评价[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8 杨薇;昆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9 申海亮;天津市水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龚巧灵;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资源安全利用评价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83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683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7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