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南加州湾波浪的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03:18
【摘要】:波浪是海气相互作用中主要动力因素之一,统计表明海洋上自然破坏力的百分之九十源自波浪,因此研究近岸波浪的分布及传播过程对航海事业及海洋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波浪模式发展至今已经开发到第三代模式,即基于能量平衡方程的计算模型。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利用第三代海浪模式对近海波浪进行模拟,但是在南加州湾建立长时序海浪数值模式,并利用模式数据分析南加州湾波浪的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还很少。本文首先利用SWAN(Simulating WAvesNearshore)模式对美国南加州湾的波浪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以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风场和美国地球物理中心提供的ETOPO高程数据里精度为1弧分的水深作为初始场,考虑白帽效应、底摩擦、波-波相互作用和波浪破碎等物理机制,得到较传统资料更为精细的长时序波浪模拟数据,并利用实测数据对其进行验证,以确保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其次根据计算所得结果对南加州湾波浪的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此外模式还考虑了绕射等波浪浅水传播物理过程,对岛屿的掩蔽效应进行分析。最后利用ROMS(Regional Oceanic Model System)模拟的流场作为模式的初始条件之一,计算研究区域流速最强的一个月的波浪场,根据作用谱平衡方程,利用模式计算的参数,分析波能方程中的流项,探讨波流相互作用下流对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加州湾的波浪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季节内特征,冬季波高和周期较大,夏季波高和周期值较小,波浪有效波高的变化存在7天振荡周期的季节内变化过程。ENSO的气候变化对海域波浪的年际变化具有调制作用。在南加州湾上升流季节,受当地大风影响在Point Conception处的有效波高会变大。水深地形和海流的变化对海域波浪传播过程影响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731.22
【图文】:

示意图,模拟区域,示意图,红色


图1-1模拟区域示意图。背景颜色图为由ETOPOl提供水深(单位:m).图中红色五角星代表验证逡逑模式数据的浮标位置,红色三角形代表文章选取研究岛屿掩蔽效应的六个点。右上角小地图显示南逡逑加州位于东北太平洋,红色矩形框为本文研宄区域。逡逑

地图,风场,风速,箭头


和北纬25°-40°N,空间水平分辨率为6km,时间分辨率为lh。模式中采用的是Janssen逡逑准线性增长参数化方案,白浪破碎可调系数C^=4.5,彡=0。5。逡逑图3-1为WRF风场2004-2013年的平均态分布特征,海表风速在外海较大,最大逡逑可达8.5m/s,沿岸风速较小,大致为3-4m/s,该海域在深水区常年吹西北风,到海域中逡逑炜度近岸区域吹西风,且风速风向在近岸有微弱变化。逡逑m/s逡逑35°N邋%—邋1邋 ̄ ̄=——=1===—^—-逦—■邋9逡逑f邋厂逦^逡逑|邋V逦\逦邋6m/s逦8逡逑vv.'■逡逑33°N邋奸:_?表邋、V.V'邋<邋/邋t邋v邋-邋>邋I邋5逡逑320.邋Ix^i邋\U\w邋\aa;邋\邋\邋\邋\邋\逦13逡逑121°W逦120°W逦119°W逦118°w逦117°W逡逑图3-1邋2004-2013年模式驱动风场的平均态,图中地图代表该海域风速,图中矢量箭头代表风场逡逑的方向,箭头长短代表风速大小逡逑16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裘沙怡;梁楚进;董昌明;刘正礼;;南海海面风、浪场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系分析[J];海洋学研究;2013年04期

2 郑崇伟;周林;周立佳;;西沙、南沙海域波浪及波浪能季节变化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3 江丽芳;张志旭;齐义泉;陈荣裕;;WAVEWATCH Ⅲ和SWAN模式在南海北部海域海浪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1年05期

4 周良明;王爱方;王智峰;郭佩芳;高劲松;;利用SWAN波浪模式研究北部湾海域台风浪场的波浪方向谱特征(英文)[J];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10年02期

5 王道龙;华锋;江志辉;;SWAN近岸海浪模式在辽东湾的应用[J];海洋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6 葛黎丽;屈衍;张志旭;严幼芳;齐义泉;;南海深水区风、浪、流多年一遇重现期极值的推算[J];中国海上油气;2009年03期

7 周良明;吴伦宇;郭佩芳;王爱方;;应用WAVEWATCH-Ⅲ模式对南海的波浪场进行数值计算、统计分析和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7年05期

8 闻斌;刘俊;;海浪数值模式研究回顾与进展[J];海洋预报;2006年04期

9 齐义泉,朱伯承,施平,毛庆文,范辰五;WWATCH模式模拟南海海浪场的结果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4期

10 李晓燕,翟盘茂;ENSO事件指数与指标研究[J];气象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世澎;波浪对潮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尹洪强;基于SWAN模式下南海台风浪的推算[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2 路本升;某围海造田工程波浪数值模拟分析[D];山东大学;2013年

3 罗浩;SWAN模式渤海湾海浪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谭凤;基于WRF大气模式的大风过程波浪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5 周科;西北太平洋风浪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13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713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4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