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沙变化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01:44
【摘要】: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干流上的调蓄性湖泊,位于江西省北部,是我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近年来,鄱阳湖水沙研究集中在鄱阳湖“五河”各水文站的单站分析上,且水沙数据采用大多仅至21世纪初期,对缺测资料未进行有效插补,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抚河、修河径流未进行还原处理,不能准确反映流域天然径流的演变规律。本文依据鄱阳湖流域“五河”七个入湖控制水文站及出湖湖口水文站观测资料,对其中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抚河李家渡和修河柘林站径流还原处理后,得到八个水文站1953~2011年天然径流序列;同时运用水沙相关、上下游泥沙相关法对部分缺测泥沙进行插补,获得鄱阳湖八个水文站1956-2011年悬移质输沙量系列数据。采用变差系数法、距平百分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R/S分析法、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对鄱阳湖各站水沙序列及总入湖水沙系列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探讨了水沙变化的原因。本研究可为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及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参考依据。鄱阳湖“五河七口”7个站点水沙变化特征表明:1)本文测算的李家渡站年径流量比以往研究结果增加25%左右,且枯水期增加更明显,但与上游站点天然径流演变规律更具有一致性。鄱阳湖流域“五河”各站天然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总体上具有相似性;2)入湖各站月径流量、输沙量主要集中在4~6月,年内分配不均匀,在形态上均为非对称的单峰形态;3)1953~2000年来入湖各站天然径流均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但21世纪来各站径流量处于下降趋势;年输沙量的变化趋势为外洲站、李家渡站、梅港站、万家埠站及柘林站年输沙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而虎山站和渡峰坑站年输沙量处于不明显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各站年径流量、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通过R/S分析表明未来演变趋势可能延续21世纪以来水沙变化趋势;4)入湖各站年径流量UF、UB曲线多次在临界线内交叉,经T检验交点所在的时间未发生突变;而入湖年输沙量中的外洲站UF、UB曲线在临界线内无交叉点,而梅港站及柘林站仅有一个交点,经T检验交点在所对应的时间发生显著突变,时间分别为1998年、1974年;而其余均未出现突变点。5)由于上游兴建水利水电工程和水土流失的改善,导致各河流入湖泥沙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站最大平均输沙量出现在上世纪60、70年代,最小值出现在00年代。鄱阳湖总入、出湖水沙变化特征表明:1)入湖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相一致,而长江水沙的倒灌影响了出湖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2)鄱阳湖入湖悬移质泥沙从90年代开始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下降趋势加剧,而出湖悬移质泥沙1956~200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2001~2011年呈现上升趋势;3)鄱阳湖入、出湖年径流量不存在突变点,但存在35年的变化主周期,与流域年降水量变化主周期基本一致。仅入湖年输沙量在1998年出现突变点。4)入、出湖径流量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近10年来径流量略下降,主要受到降水量变少的影响;入湖输沙量变化受“五河”流域的水库蓄水拦沙、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加强、人类河床采砂等因素影响;而出湖河段河床深度下切、江湖水面比降加大、人类在鄱阳湖采砂扰动河(湖)床均加大了近10年来出湖悬移质泥沙的输出,使得2001-2011年的出湖输沙量大于入湖输沙量。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333.4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33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吴英超;吴敦银;王永文;虞惠;;抚河下游李家渡站径流还原计算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2 李正最;谢悦波;徐冬梅;;洞庭湖水沙变化分析及影响初探[J];水文;2011年01期
3 闵骞;时建国;闵聃;;1956~2005年鄱阳湖入出湖悬移质泥沙特征及其变化初析[J];水文;2011年01期
4 黄丽虹;吴敦银;王鹏;;江西抚河流域56年径流变化特征研究[J];人民长江;2012年S2期
5 李晖;尹辉;白e
本文编号:2734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73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