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基于自然模型法的入湖浅水三角洲形成与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23:23
【摘要】:三角洲是河流入海、入湖时河口区动力减小、泥沙沉积的产物。在稳定的构造环境和干旱的气候条件中,当湖盆坡度较小、河控作用明显、湖泊作用较弱时,常常形成河流主导,天然堤较为发育的入湖浅水三角洲。对入湖浅水三角洲演变过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对其演变规律的认知,还可对区域内的河道规划、灾害预防及油气资源预测提供有效指导。本文采用自然模型法,对入湖浅水三角洲形成与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改变上游来沙量和下游湖水位来研究外界条件对其发展的影响。试验发现,三角洲堆积岸线先呈舌状推进,再随前缘朵体的生长而变化。三角洲表面河槽会在顺直、分汊和无河槽形态之间发生周期性演变。且河槽内的溯源淤积现象会引起主河道的周期性横向摆动。三角洲表面流场形态与河型相一致,流速在河流分汊处骤减,且受河型演变阶段影响。三角洲纵向推进和横向展宽都呈现先迅速增长,随后进入平稳阶段,并出现“台阶式”增长。上游来沙量增多,三角洲的长宽比减小,主流摆动速率、摆动角度都变大,摆动点位置向上游移动,整个三角洲加速淤积,泥沙更易淤积在上游。中下游的横截面坡度和整体纵向坡度增大,河型有从鸟足状向辐射状发展的趋势。下游湖水位越高,三角洲整体面积越小,整体淤积厚度增大,最终河道数量减少,但从根本上来看并不会影响三角洲表面河流形态类型。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V147
【图文】:

三角洲体系


天津大学硕士论文1.2 入湖浅水三角洲的研究现状1.2.1 三角洲分类三角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400 年以前,古希腊历史学家赫罗多特斯在研究尼罗河口沉积物时第一次提出了三角洲的概念[4]。在河口处,由于流速减小,大量被河流搬运的泥沙沉积下来,所形成的三角形淤积体,是河口区动力减小、泥沙沉淀的产物。一个完整的三角洲体系,包括有三角洲平原(水上)、三角洲前缘(水下)以及前三角洲(三角洲沉积面以外)[5](图 1-1)。

浅水三角洲,湖盆,三角洲


第 1 章绪论间存在前缘斜坡的三角洲为深水型三角洲。湖盆浅水三角洲又可分为前缘平缓倾斜的毯式浅水三角洲及前缘陡峭的吉尔伯特式浅水三角洲(图 1-2)。中国部分学者[10-11]综合考虑浅水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后,以其不同的砂体类型和展布样式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席状、坨状、枝状 3 种类型,随着河流作用的强度增强,三角洲由席状→坨状→枝状方向演化。裘亦楠等[12]提出了以坡降大小和距物源区远近为主要因素,对入湖三角洲进行分类设想。认为入湖三角洲存在两种端点类型:扇三角洲和鸟足状三角洲。陡坡降和沉积中心紧邻物源区形成扇三角洲;缓坡降和远离物源区形成鸟足状三角洲。其它三角洲都是这二者之间的过渡类型。何治亮[13]依据一些古代和现代湖盆水进型、陡坡型、浪控型三角洲的分析,以湖水进退、坡度陡缓、浪控河控三因素为基本原则,将湖盆三角洲分成八种端元类型。

试验结构


试验结构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振奎;李燕;高白水;宋宝全;何宇航;石良;李桂仔;;现代缓坡三角洲沉积模式——以鄱阳湖赣江三角洲为例[J];沉积学报;2014年04期

2 朱永进;张昌民;尹太举;;叠覆式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沉积模拟[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3期

3 朱筱敏;刘媛;方庆;李洋;刘云燕;王瑞;宋静;刘诗奇;曹海涛;刘相男;;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和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例[J];地学前缘;2012年01期

4 许栋;白玉川;谭艳;;无黏性沙质床面上冲积河湾形成和演变规律自然模型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11年08期

5 姜在兴;;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5期

6 邹才能;赵文智;张兴阳;罗平;王岚;刘柳红;薛叔浩;袁选俊;朱如凯;陶士振;;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与湖盆中心砂体的形成与分布[J];地质学报;2008年06期

7 张伟;葛耀君;杨奰昕;;粒子图像测速技术互相关算法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07年03期

8 楼章华,袁笛,金爱民;松辽盆地北部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特征与沉积动力学过程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年02期

9 韩晓东,楼章华,姚炎明,杨卫东,蔡希源;松辽盆地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动力学研究[J];矿物学报;2000年03期

10 裘亦楠;肖敬修;薛培华;;湖盆三角洲分类的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2年01期



本文编号:2766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766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0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