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规划研究(1960-1963)
发布时间:2020-07-24 00:35
【摘要】:钱塘江河口江宽水浅,潮强流急,主槽迁徙无常,早有修塘筑堤防御涌潮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钱塘江河口的治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治理工程规划。1960-1963年期间制定的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规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后来的治理工程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对1960-1963年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规划进行历史回顾和思考,以深化对当代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史的认识。首先,考察该时期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专业管理建设机构对钱塘江海塘建设及河口整治工程投资力度的加大,为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规划的制定提出了新要求。在“大跃进”运动的影响下,钱塘江河口治理规划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关科研机构的设立以及已有的治理基础,为工程规划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次,从整体上对规划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基于对钱塘江河口游荡和滩地流失现状的考察,明确提出以“稳定江槽、增加土地面积”为治理目标。在治理原则上,则遵循共同的治导线设计原则,即“增大山、潮水比值,减小进潮量”。在施工技术设计方面,采纳“全线缩窄”方案,采用适当弯曲流路的思路进行江道设计,采取“以围代坝”的方式对江道进行围涂治理。再次,分析和探讨该时期工程规划的思想来源,指出:“缩窄江道”的尝试开始于民国时期;“减少进潮量”的原则与对建国初期“增大进潮量”的错误尝试的反思相关;“以围代坝”的工程措施是在对此前的“筑塘”和“建坝护塘”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后,探讨该时期规划对后来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的影响及局限性。“减小进潮量”和“增大山、潮水比值”的原则在钱塘江河口治理工程中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局限性则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保护未予以足够重视以及赭山湾河段的流路设计过度弯曲。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V82
本文编号:2768050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V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静;王淼;;亲历钱塘江河口治理开发过程的回忆——戴泽蘅、李光炳访谈录[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5年02期
2 禚振坤;柴贤龙;;钱塘江河口治理开发研究[J];中国水利;2014年06期
3 王建华;赵昕;陈甫源;;钱塘江河口综合规划修编概论[J];浙江水利科技;2013年02期
4 穆锦斌;梁亮;倪勇强;;上海、舟山新区重大涉水工程开发建设对钱塘江河口治理的启示[J];浙江水利科技;2013年02期
5 韩曾萃;潘存鸿;姚汝祥;徐有成;;钱塘江河口治理效益评估[J];浙江水利科技;2013年01期
6 潘存鸿;韩曾萃;;钱塘江河口治理与科技创新[J];中国水利;2011年10期
7 伍远康;;钱塘江河口治理对河口段潮汐特征的影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年06期
8 潘存鸿,符宁平;钱塘江河口治理回顾[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年04期
9 韩曾萃,李光炳,戴泽蘅;钱塘江河口治理规划及实践[J];水利规划;1997年03期
10 陶存焕,戴泽蘅;明清时期钱塘江海塘[J];水利规划;199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靳雨思;钱塘江杭州段海塘现状及变迁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潘翠霞;入海河口围垦引起灾变的景观生态机理分析与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68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768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