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杭州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特征与生态服务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7-27 11:55
【摘要】:在城市河道护岸建设过程中,护岸的设计多考虑其功能性和实用性,大量使用混凝土、浆砌石等人工硬质材料,而忽略植物、木材、石材等与环境亲和的材料,这些硬质材料隔断了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生物交流,削弱了水体护岸的原有的自然风貌,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护岸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特点,是能够满足生物生活习性的人工驳岸形式,在形态稳定的基础上能够自我运行,并有一定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的完整生态系统,总的来说是保证河道护岸基本的安全功能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兼顾河道护岸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是未来生态护岸的发展方向。本研究主要是以杭州城市河道不同类型的护岸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样方法对不同护岸类型进行调查,记录护岸上的植物种类以及相关信息。通过调查不同类型护岸所在地周边空气、土壤、水体样本,对相关环境参数进行测量,利用相关分析和T检验分析方法,从不同护岸类型、护岸结构以及植物群落特征和垂直结构等对河岸环境和周围水质的影响,探讨生态护岸类型、结构、植物群落与护岸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筛选出适宜生态护岸种植的植物种类,建立结构稳定、景观适宜的生态护岸植物群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态护岸对河岸环境调节作用相对较小非生态型护岸和自然原型护岸的结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自然型护岸其次。其中土壤受到护岸结构的影响最大,护岸坡度越大,土壤湿度越大;植物群落是生态护岸发挥功能的关键,乔木、灌木、草本的合理搭配对于河岸环境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护岸类型对空气湿度、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大。总体上来说,生态护岸对河岸环境的调节作用不是十分明显,但相对于其他护岸来说,自然原型护岸的调节作用最佳。(2)生态护岸对河道水质的影响明显不同天气条件下护岸结构对于水体电导率、磷含量、溶解氧的的影响较大,其中坡度的影响最大;不同天气条件下护岸植物群落特征对于水浊度、磷含量、电导率的影响较大,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则对水体溶解氧、磷含量的影响较大,乔—灌—草结构对于周围水质的影响最大;不同天气条件下护岸类型对水体浊度、电导率、磷含量的影响最大,自然原型护岸对河道近岸水质的作用最佳,人为干预程度最大的非生态型护岸则最差。生态护岸类型、结构(宽度、坡度)、植物群落特征与结构对生态护岸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体现在不同方面。据此,我们建议生态护岸的构建要遵循安全稳定性、生态健康性、景观适宜性的原则;从生态护岸类型、生态护岸结构选择、生态护岸植物群落构建三方面综合考虑生态护岸的构建方法,以建设稳定、高效、美观的生态护岸景观,为城市河道护岸的建设提供借鉴之处。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V861;X171
【图文】:

剖面图,原型,剖面图,自然型


在护岸材料中所占的比例的分类,因为其类别少涵盖全,且体现了人为干预程度。表 1.1 生态护岸类型Tab.2.1 Ecological revetment type分类依据 天然材料所占比例 断面现状 使用材料 结构特征护岸类型自然原型护岸 植物护岸 非结构型生态护岸自然型护岸 梯形或矩形断面生态护岸木材护岸、石材护岸非结构型生态护岸多自然型护岸 梯形、矩形、双层断面生态护岸土工合成材料护岸结构型生态护岸自然原型护岸是指单纯的采用植物材料进行固土的护岸(图 1.1)。它的主要形式有植草护岸和防护林护岸,主要适用于土壤侵蚀不太严重、流速较缓的河流以及湖泊等[17]。

剖面图,自然型,剖面图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特征与生态服务的关系自然型护岸采用种植植被与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相结合,来增强护岸的防洪和抗冲刷能力(图 1.2)。它的主要形式包括松木桩护岸、生态坝护岸、石笼护岸、石积护岸等,适应于各种流速稍大、侵蚀较严重、河床不平整的景观河道[7]。

剖面图,自然型,剖面图


图 1.2 自然型护岸及剖面图Fig. 1.2 The Natural type revetment and sectional view多自然型护岸是一种植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复合型护岸技术,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来加强护岸抗冲刷能力[18](图 1.3)。主要形式有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网笼垫块护岸、面坡箱状石笼护岸以及骨架内植草等[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争妍;;杭州市城市河道水环境污染原因与治理措施[J];浙江水利科技;2009年05期

2 祁佩时;林娜;刘云芝;;纺织纤维用于城市河道突发溢油污染的治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黎树清;舒振华;李利霞;;浅谈城市河道的污染及治理措施[J];科技风;2011年03期

4 曹利军;;谈城市河道生态破坏成因及设计思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21期

5 谷勇峰;李梅;陈淑芬;刘连江;王翠彦;;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04期

6 谭天;陈锡平;徐晓东;姚榆业;;温州城市河道生态调水控制性工程设置与效果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07年01期

7 李时媛;陈虎;;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其环境保护[J];科技传播;2013年18期

8 常德保;;城市河道生态建设与治理探讨[J];科技信息;2011年05期

9 李泽君;;城市河道生态综合治理之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龚小平;;生态修复城市水系统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鹤;;对城市河道可持续发展趋势的认识[A];城市防洪专题研讨论文集[C];2001年

2 卫力;;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以呈贡洛龙河景观工程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园林规划)[C];2012年

3 陈兴茹;王东胜;;城市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估算方法与实例应用[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4 王洪斌;;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A];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蔡永立;张浪;;上海城市河道绿化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6 李静;战美;宋巧玲;;浅谈城市河道生态治理[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6[C];2006年

7 薛文政;钱德琳;;结合清河整治试论城市水利的特点[A];2003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徐荣华;;丽水市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用水增水调水研究[A];地方水利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第3辑)[C];2005年

9 戴玉凯;王艳颖;;江苏省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对策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10 邓卓智;;生态护岸的一些做法[A];2003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纯友;省城整治城市河道[N];安徽日报;2004年

2 刘晓;把城市河道沿线建成优美景观带[N];南京日报;2007年

3 ;杭州市城市河道保护管理办法[N];杭州日报;2009年

4 记者 朱宇;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环境 确保城市河道功能完好[N];宁波日报;2010年

5 ;宁波市市区城市河道管理办法[N];宁波日报;2010年

6 曹爱方 刘拥军 胡廷蕾;城市河道进入依法管理新阶段[N];宁波日报;2010年

7 记者 徐墉;以“改善水质”为核心打造精品城市河道[N];杭州日报;2011年

8 桑景拴;城市河道绿化植物选择原则及种类[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9 苏建龙 深圳中节能环保有限公司;城市河道完全可以改变[N];中国环境报;2014年

10 顾巍钟;城市河道不能一填了之[N];中华建筑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珂;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城市河道频谱特征与信息提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澎涛;城市河道桥型系列规划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谢祥财;北京城市河道景观改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亚晶;杭州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特征与生态服务的关系[D];浙江理工大学;2018年

2 路鼎;新型生态护岸结构破坏机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3 郑晓慧;地域特色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4 薄飞;水位变动下聊城城区徒骇河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5 叶阳帆;城市河道养护管理现状、问题及改进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姚佩佩;城市河道硬质景观生态改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肖文魁;城市河道集市改造生态化取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张萌;寒地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9 张龙;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改造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5年

10 邱彪;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71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771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5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