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基于遥感的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淤蚀变化及其水沙阈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2 10:15
【摘要】: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流域开发、治理与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发生剧烈变化,黄河三角洲来水来沙总体呈减少趋势。作为海陆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渡地带,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冲淤变化历经了复杂的响应过程,黄河河口地区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利用利津站水沙数据和黄河三角洲遥感影像资料,系统分析了黄河入海水沙变化特征和河口海岸带淤蚀动态演变规律,探究了河口海岸带冲淤造陆过程对入海水沙的响应关系,提出了维持黄河三角洲冲淤造陆平衡的临界水沙阈值和综合临界水沙条件关系式,试图为黄河三角洲入海流路河道管理和岸线防护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概述如下:(1)黄河利津站水沙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950~2015年径流量和输沙量整体呈减少趋势,年际间呈现丰枯演替特征且具有较显著的周期变化规律,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具有30年和18年的主周期。水沙年内分配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且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调水调沙以来,汛期平均径流量减少约1.8倍,平均输沙量减少约6.4倍。(2)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分析了海岸带淤蚀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刁口河流路1976~2010年陆地面积从332.4km~2减少为192km~2,年侵蚀速率为4.01km~2yr~(-1);受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影响,刁口河流路2010年后海岸线蚀退得到有效控制,淤蚀基本平衡。1976年黄河入海流路改道以来,清水沟流路经历了快速淤积期、稳定造陆期、快速侵蚀期和淤蚀交替期四个阶段,陆地面积增加300km~2,平均淤积速率为7.56km~2yr~(-1)。(3)黄河河口海岸带冲淤造陆过程对入海水沙的响应关系显示,入海径流量为105.14亿m~3yr~(-1)、输沙量为1.76亿tyr~(-1)时,或水沙条件满足0.027Q+4.699Qs=8.261关系式时,黄河河口海岸带冲淤造陆过程处于临界平衡状态。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V148
【图文】:

技术路线图,河口区,黄河三角洲,入海水沙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面积、海岸线长度以及河道中心线长度数据;分析刁口河河口区和清水沟河口区海岸淤蚀动态变化规律。(3)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对入海水沙变化的响应分析根据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河口区海岸带冲淤造陆动态监测成果,结合黄河入海水沙变化特征分析结果,着重研究黄河河口沙嘴延伸造陆与黄河来水来沙关系,探讨维持黄河三角洲冲淤平衡的临界水沙条件。1.3.2 技术路线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位置,黄河三角洲,概况,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研究区概况.1 区域位置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和莱州湾湾口之间,地处 117°30′~11936°53′~38°20′N,是中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发育演化的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主要依赖于黄河高泥沙含量的水流长时间的淤积,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入海河道按照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等规律不断演年代可分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本文的研究代黄河三角洲的所在区域(图 2-1),该区域是由于 1934 年黄河入海流路改道流点下移而形成,以渔洼为顶点,北起挑河湾,南达宋春荣沟口,东到海岸带沿河三角洲区域内选取刁口河河口区和清水沟河口沙嘴区作为主要研究区。

利津水文站,位置,利津,东营市


图 2-3 利津水文站位置Figure 2-3 The location of Linjin station表 2-5 水文数据统计表Table 2-5 Hydrological data statistics table编号 水文站 数据类型 年份1 利津站 年径流量 1950-20152 利津站 年输沙量 1950-20153 利津站 年中值粒径 1962-20154 利津站 月径流量 1950-20155 利津站 月输沙量 1950-2015数据黄河网和东营市人民政府官网查阅和收集黄河三角洲经济、水文、历和数据资料,如:《黄河水资源公报》(1998-2015)、《黄河泥沙公报》营市统计年鉴》(2010-2015)、《东营市水资源公报》(2010-2015)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河三角洲进入开发新时期[J];治黄科技信息;1996年06期

2 舒永智;;从黄河三角洲芯子看民俗舞蹈的文化传承[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02期

3 王奎峰;李念春;王薇;;黄河三角洲多年海岸线动态变迁特征及演化规律[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8年03期

4 张永亮;美丽的黄河三角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年Z1期

5 韦锦;黄河三角洲的纪念[J];中国民族博览;1999年01期

6 李吉霞;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年Z2期

7 ;“黄河三角洲研究”重要论著篇目辑览[J];滨州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8 三色堇;;黄河三角洲(组诗)[J];绿风;2018年06期

9 王宏伟;王传斌;;鸟瞰黄河口[J];山东画报;2016年18期

10 刘紫剑;;雪花飘在雨地里[J];安徽文学;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吉喜;李政海;;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建议[A];黄河河口问题及治理对策研讨会专家论坛文集[C];2003年

2 钟金彩;朱玲玲;戴爱斌;宋伟东;任华;吴修佩;;构建新的棉花生产体系 促进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何庆成;徐军祥;张波;叶晓滨;李采;康凤新;赵书泉;王岳林;任舫;黄文启;李明;袁西龙;刘桂仪;张中祥;许克民;;黄河三角洲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4 张林泉;;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李广杰;;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A];“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舒冬妮;;黄河三角洲农业的持续开发与发展[A];山东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4—2006)[C];2007年

7 陶小马;;发展循环经济,建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开发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8 刘青山;;提升油城文化 推动黄河三角洲旅游[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9 李霞;张伟;;做好滨州市城市水系生态建设创新探索为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提供水利支撑[A];2015第七届全国河湖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5年

10 吴修佩;王明霞;;也谈黄河三角洲植棉合理密度[A];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成;赵志远到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调研[N];东营日报;2018年

2 记者 刘冬辉;青岛农业大学:助力黄河三角洲乡村振兴[N];东营日报;2018年

3 记者 郑代玉;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机构组建动员大会召开[N];东营日报;2017年

4 记者 郑代玉;傅廷栋梅永红一行到黄河三角洲农高示范区考察[N];东营日报;2017年

5 记者 王俊杰;赵豪志会见孔令键一行[N];东营日报;2016年

6 记者 王俊杰;赵豪志会见袁宗祥一行[N];东营日报;2016年

7 记者 王俊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召开干部职工大会[N];东营日报;2016年

8 记者 李成;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在济南举行[N];东营日报;2016年

9 本报记者 杨开源;行业组织如何“1+1>2”[N];中国花卉报;2016年

10 本报记者 张铮 实习生 王淑文 通讯员 李东 殷洪英;济南至东营高速公路竣工通车[N];济南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初小静;黄河三角洲非潮汐湿地生态系统CO_2交换对降雨季节性分配的响应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8年

2 张翼;黄河三角洲浅层沉积物固结压实的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年

3 周海燕;黄河三角洲数字生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 孙庆荣;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模式构建[D];同济大学;2006年

5 黄波;黄河三角洲刁口河海岸侵蚀过程时空演变与防护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6 马妍妍;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环境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刘德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真菌多样性及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韩潇源;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的环境影响定量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许健民;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湿地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10 王天巍;黄河三角洲道路网络特征及其对生态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文;基于遥感的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淤蚀变化及其水沙阈值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年

2 路广;近代黄河三角洲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先鹤;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二氧化碳传输机制及其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8年

4 付战勇;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土壤水—盐—肥时空分异特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5 李丹;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黄河三角洲河道、海岸线演变对景观格局影响研究[D];鲁东大学;2018年

6 肖杨;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及其土壤盐碱退化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7 王一鸣;黄河水沙变化及其对黄河三角洲变化的影响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年

8 刘佳琦;黄河三角洲人类干扰动态及生态保护红线区管控研究[D];聊城大学;2018年

9 贺文君;潮汐作用对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生态系统CO_2和CH_4交换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8年

10 孙晓月;黄河三角洲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78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778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0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