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崩、滑灾害成因机制及环境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2 17:29
【摘要】: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属于大渡河中游河段。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此河段的城镇建设不断拓展、交通设施不断完善、水利水电设施逐渐竣工投入使用。沿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发育的崩、滑灾害对上述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崩、滑灾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地质过程机制分析、离散元数值模拟、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结合分析等方法手段,对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崩、滑灾害发育特征、成因机制以及环境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不同岩层与河流谷坡形成的空间组合,对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河段进行岸坡结构分段,分段表明干流河段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缓倾岸坡。(2)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发育崩塌32处,沿大渡河干流呈串珠状分布,其中峡谷段分布最密集;崩塌坡面形态以凸形为主,规模主要为小型。(3)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发育滑坡61处,沿大渡河干流呈线状分布,其中宽谷段分布最密集;滑坡堆积体平面形态以矩形主,剖面形态以阶梯形为主,规模主要为大型。(4)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崩、滑灾害的形成主要受河谷演化、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岸坡结构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可知:崩塌灾害主要发育在高程550m~750m之间和坡度50°~80°范围内,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高程600m~980m之间和坡度24°~36°范围内;崩塌主要发生在以灰岩为主的硬岩中,滑坡则在软岩硬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前述影响因素决定了此河段崩塌成因机制主要以坠落为主,占总数的56%;滑坡成因机制以滑移-拉裂为主,占总数的50.8%。(5)对崩、滑灾害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大渡河汉源-铜街子段崩、滑灾害产生的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对河谷地貌的影响,对交通设施的影响,形成深厚覆盖层以及导致库区淤积严重等影响。以核桃坪堵江滑坡为例分别对上述影响进行分析论述。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V221.2;P642.2
【图文】:

河段,雅安市,汉源县,乐山市


止于乐山市区与乐宜高速相接,段内各级省道、县道、乡道贯穿其中。研究河段交通位置如图2-1 所示。汉源县隶属四川省雅安市,东邻乐山市金口河区和眉山市洪雅县,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相连,西靠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和雅安市石棉县,北与雅安市荥经县接壤,地理坐标:东经 102°16′-103°00′,北纬 29°05′-29°43′。县域南北宽约 70.1km,东西长约 71.4km,幅员面积约为 2388km2。汉源县城位于富林镇,距雅安市 81km,距成都市 210km。成昆铁路、京昆高速、国道 108 线、省道 306线横穿境内,是通往雅、康、宁的交通咽喉。图 2-1 研究河段交通位置图

曲线图,气温变化,曲线图


2.1.2 气象水文一、气象研究河段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受季风和各种复杂地形的影响,气候呈现出四季分明和垂直分带的特点。四季分明特征主要表现在四季的温度和降雨差别大,最大温差达 20℃,最大月降雨量差达 270mm。垂直分带主要呈现出从山麓至山巅依次分布着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的特征。除此以外,气候还具有雨量充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的特征。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 16.5℃~18.0℃之间,日均温差在 5℃~8℃之间,1 月份出现最低气温,7 月份出现最高气温(图 2-2)。研究河段除峨边、金口河以外,其他地区年平均降雨量都在 1000mm 以上;降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0%,春冬季占 20%,12 月份出现最低月平均降雨量 13mm,8 月份出现最高月平均降雨量 298mm(图 2-3)。该地区下霜降雪较少见,年平均无霜期长达 300天以上,年平均下霜日 4.2~9.4 天,年平均降雪日数仅 1.0~2.7 天。

直方图,月平均降雨量,直方图


2.1.2 气象水文一、气象研究河段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受季风和各种复杂地形的影响,气候呈现出四季分明和垂直分带的特点。四季分明特征主要表现在四季的温度和降雨差别大,最大温差达 20℃,最大月降雨量差达 270mm。垂直分带主要呈现出从山麓至山巅依次分布着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的特征。除此以外,气候还具有雨量充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的特征。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 16.5℃~18.0℃之间,日均温差在 5℃~8℃之间,1 月份出现最低气温,7 月份出现最高气温(图 2-2)。研究河段除峨边、金口河以外,其他地区年平均降雨量都在 1000mm 以上;降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0%,春冬季占 20%,12 月份出现最低月平均降雨量 13mm,8 月份出现最高月平均降雨量 298mm(图 2-3)。该地区下霜降雪较少见,年平均无霜期长达 300天以上,年平均下霜日 4.2~9.4 天,年平均降雪日数仅 1.0~2.7 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珊珊;童立强;;基于河谷横剖面形态特征的滑坡体堵江易发性评价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年05期

2 石振明;熊永峰;彭铭;熊曦;朱艳;;堰塞湖溃坝快速定量风险评估方法——以2014年鲁甸地震形成的红石岩堰塞湖为例[J];水利学报;2016年06期

3 刘波;肖博之;;峨边县羊竹坝崩塌工程地质条件及边坡稳定性评价[J];四川地质学报;2015年03期

4 武昱东;王宗起;罗金海;闫全人;张英利;;川西南甘洛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及对铅锌保存的约束[J];地质学报;2015年08期

5 陈剑;崔之久;;金沙江上游雪隆囊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发现及其环境与灾害意义[J];沉积学报;2015年02期

6 李海龙;张岳桥;乔彦松;朱府升;李建华;;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中游深切河谷沉积物及其地震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5年01期

7 何潇;王建力;陈洪凯;李清;赵鹏;;长江巫峡河谷地质灾害主要特征与演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0期

8 黄润秋;张伟锋;裴向军;;大光包滑坡工程地质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4期

9 段斌;陈刚;张逢银;;深溪沟水电站黄草坪座落体稳定性分析[J];水电站设计;2014年01期

10 王小群;王兰生;;岷江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中孢粉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春明;;下切河谷的形成演化及其地质意义[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俊峰;大渡河流域重大地震滑坡发育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庞茂康;白龙江流域滑坡发育特征及其成因的地质环境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白永健;瀑布沟水电站卡尔沟料场高陡边坡稳定性评价及支护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金辉;西南地区河谷深厚覆盖层基本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吕辉;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溢洪道陡槽段雾化边坡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78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778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6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