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分期旱限水位设计与控制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V697
【图文】:
图 2-1 黄河上游流域的地理位置图及控制性水库站点分布图Fig.2-1 Geographical map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distribution map of controllereservoir sites.1 水文气象资料水文气象资料主要收集了黄河上游流域内包头、东胜、临河等气象站点 1970-201长序列水文气象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1.降水资料根据黄河上游的长序列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其长系列降水变化趋势进析(如图 2-2)。由图可知,黄河上游流域的多年(1970-2010 年)平均降雨量为 407.9m大降水量为 479.3mm,最小降水量为 349.8mm;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年际间平均降以 0.26mm/a 的速度递减。450500550mm
(a) (b)图 2-6 唐乃亥、小川水文站径流量年际变化图terannual variation map of runoff in Tangnaihai and Xiaochuan hydrological station资料上游流域以兰州断面为主要控制断面,由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都是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兰州断面的用水需求综合考虑了农业、工业、生道外生态用水,其综合需水量过程如图 2-7 所示。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河水利委员会。其中,农业灌溉需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供最高,其次是汛期 7-8 月,冬季 12 月至次年 2 月的用水需求最低。y = -3.6289x + 710.54R2= 0.0641980 1990 2000 2010时间/年y = -5.4004x + 958R2= 0.10902004006008001970 1980 1990 2000 年径流量/(m时间/年40
3 黄河上游社会经济干旱情势评估黄河上游流域逐年社会经济干旱指数。由图可知,黄河上游流域的社会经济干上升趋势;90 年代后,尤其是 2000 年后,流域年际社会经济干旱指数显著增大该时段内流域缺水破坏深度增大;尤其,在 1970 年、1978-1979 年、1990-199-2002 年等年份出现了严重缺水。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网络记载的黄河历史旱知:1970-1974 年、1977-1980 年、1990-2000 年都是有实测资料以来的历史连续987 年,更是出现了黄河流域近 10 年内受灾面积最广、程度严重的大旱年;199 年以及 2000 年黄河流域均在不同地区范围内发生了严重的干旱灾害;2000 年水和天然来水骤减,2001-2002 年,黄河流域为特枯年;2007 年,黄河流域出现的灾情等。可见,利用逐月缺水破坏深度作为社会经济干旱指标进行黄河上游流估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金凤;傅铁;;水贫乏指数在社会经济干旱评估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09期
2 袁嘉祖;我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J];河北林果研究;2003年04期
3 袁嘉祖,董晓燕;中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年04期
4 张丙午;;干旱预测问题[J];新疆气象;1990年05期
5 孙荣强;干旱定义及其指标评述[J];灾害学;1994年01期
6 袁文平,周广胜;干旱指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7 王劲松;郭江勇;周跃武;杨兰芳;;干旱指标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干旱区地理;2007年01期
8 ;干旱的四种类型[J];地理教育;2011年Z2期
9 赵丽;冯宝平;张书花;;国内外干旱及干旱指标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10 周亮广;戴仕宝;江玉晶;;基于水资源供需平衡机制的安徽省干旱时空分布[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友贺;谷秀杰;;农业干旱指标研究综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刘芳圆;肖嗣荣;张可慧;穆仲义;;浅议应对河北省干旱化[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3 郭巍;;基于遥感监测的气象因子干旱模型及对比分析[A];第九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胡琳;;旱情评估指标研究简介及探讨[A];水生态监测与分析论文集[C];2008年
5 顾孝天;李宁;;干旱灾害类型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超;;干旱灾情的气象评估工作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卞 辑;关于干旱的若干解读[N];中国气象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孙楠;气候专家深度解析长江中下游旱情[N];中国气象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薛璐;水库分期旱限水位设计与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2 李艳;河南省干旱承险脆弱性综合评价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89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789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