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管道双车在不同车距下的环状缝隙螺旋流速度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18:29
   筒装料管道水力输送技术是在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物料输运方式,其具有环境污染少、能耗低、安全性能好等方面的优势,该输运方式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运输业中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等弊端。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对管道双车在不同车间距下的环状缝隙螺旋流速度特征展开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车间距下,前车环隙区域车中测试断面轴向速度等值线图呈现相同的规律,每个测试断面轴向速度都存在三个呈120°分布的速度明显减小的涡形区域,平均值、极差、标准差、不均匀系数基本保持不变,车间距对管道前车环隙水流轴向速度的影响较小。(2)相同车间距下,前车环隙区域轴向速度梯度沿程逐渐下降,轴向速度分布沿程逐渐平坦,且存在三个明显的速度低速区,测试断面水流轴向速度极差、标准差、不均匀系数均有大幅下降。从局部特征来看:相同极轴上测点轴向速度基本持平,相同测环上轴向速度波动幅度沿程逐渐减小。(3)相同车间距下,前车环隙区域周向速度等值线沿程呈现“密集—稀疏—密集”的变化规律,周向速度梯度先减小后增加,周向速度比轴向速度小1个数量级。周向速度沿程逐渐增大,增幅达80%。同一测试断面,周向速度为逆时针方向的测点数比重沿程逐渐增加,从68%增长到了92%。周向速度沿程分布比较平稳,但周向速度分布的区间宽度沿程有所增大。从局部特征来看,相同极轴上周向流速分布比较平稳,相同测环上周向速度分布比较紊乱。(4)相同车间距下,前车环隙径向速度比轴向速度小2个数量级,5/6的径向速度为背离圆心方向,径向速度呈现沿程增大的变化规律。标准差和不均匀系数沿程先减小后增大,在3#测试断面取得最小值。从局部特征来看,相同极轴上,径向速度分布区间宽度逐渐增大,同一测环上的径向速度波动起伏沿程逐渐增大。(5)随着车间距增大,后车环隙区域轴向速度基本不变,维持在2.3m/s左右。轴向速度等值线图中涡形区域的数量逐渐减小。当双车间距为10cm时,轴向速度分布最为凌乱,在轴向速度等值线图中存在六处涡形区域;当车间距为70cm、90cm时,大致呈现同心环状分布,靠近管道内壁处的轴向速度要大于靠近管道车外壁处的轴向速度。随着车间距的增加,测试断面内轴向速度极差、标准差、不均匀系数都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然后趋于稳定。从局部特征来看,随着车间距的增加,各个极轴上的轴向速度差值逐渐减小。同一测环上,轴向速度呈现波浪式的分布,存有三个波峰和三个波谷,波峰波谷间隔60°交错出现。(6)管道后车环隙区域内,水流周向速度要比轴向速度小1个数量级。随着车间距的增加,周向速度的等值线逐渐变得稀疏,并且曲率有所减小。随着车间距的增加,同一测试断面内,周向速度为逆时针方向的测点数比重由75%增加到90%,周向速度大小也逐渐增大。当车间距为90cm时,周向等值线开始呈现同心圆分布的趋势。从局部特征来看,周向速度沿极轴方向波动幅度不大,速度值集中在0m/s~0.2m/s区间。同一测环上的周向速度基本上都是呈现波峰波谷间隔60°交替出现的变化规律。(7)管道后车环隙区域内,水流径向速度要比轴向速度小2个数量级。随着车间距的增加,水流径向速度的平均值、标准差、不均匀系数的波动幅度均有所减小。径向速度为指向圆心方向的比重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无论何种车间距下,径向速度沿极轴方向波动幅度都不大,且比周向速度波动幅度要小。从局部特征来看,靠近管道车外壁面处的径向速度较小,靠近管道内壁面处的径向速度较大;随着双车间距的增加,测试断面内各个测环之间水流径向速度的差值有减小的趋势。(8)无论何种车间距下,前车环隙区域内轴向速度脉动强度要比垂向速度与横向速度脉动强度大1个数量级,垂向和横向脉动强度在局部位置有突增。随着车间距的增加,后车环隙区域内,轴向速度脉动强度平均值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垂向、横向脉动强度大小基本保持不变,维持在0.02m/s左右。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充实和完善了环状缝隙螺旋流理论,而且对筒装料管道车水力输送技术的工业化推广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位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V1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成;孙跃林;;螺旋流恒压消防泵水力特性比较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年02期

2 侯志燕,杨世春,杨胜强,贾月梅;光整加工中两相螺旋流流场的分析与比较[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年06期

3 帅石金,刘永长,王智慧,胡欲立;柴油机新型螺旋流排气系统的设计和试验[J];内燃机工程;2000年01期

4 武鹏林,彭龙生;水平圆管中螺旋流的形成与衰减[J];太原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5 王庆祥;;螺旋流的形成和排沙效果试验[J];人民黄河;1987年05期

6 彭龙生;螺旋流冲沙的数学模拟[J];水利学报;1988年01期

7 郑应人;宾汉液体的环空螺旋流场[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8 彭龙生;宋天权;;有界螺旋流的摩阻耗能试验研究[J];太原工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9 石建新,刘希圣,丁岗;宾汉流体环空螺旋流层流流场的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10 关开程;“螺旋流流动规律”理论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树立;饶永超;武玉宪;周诗岽;孙璐;;以纽带起旋的气液螺旋流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上册)[C];2012年

2 刘会猛;刘永长;;螺旋流增压排气系统性能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内河船舶及航运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曹纪文;陈惠泉;;导流板周围水流结构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邹裔;;一种多约束面螺旋流道的电火花加工[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分会电加工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邹裔;;一种多约束面螺旋流道的电火花加工[A];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电加工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董志勇;;弯头(弯管)阻力系数比较与流动特性分析[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7 庞学诗;;水力旋流器分离理论与实际应用[A];第二届旋流分离理论与应用研讨会暨旋流器选择与应用学习班论文集[C];2006年

8 孙西欢;李永业;阎庆绂;;筒装料管道水力输送管道车起动条件的试验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张世超;孟孜;倪木一;蒋洁琼;;螺旋流道液态第一壁包层流动稳定性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田双;“螺旋流恒压泵”项目有望落户塘厦[N];东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翠华;三角形螺旋流道内流体流动与强化传热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孙西欢;水平轴圆管螺旋流水力特性及固粒悬浮机理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3 罗敏;管道内旋转细长梁固液耦合动力学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4 王小兵;基于PIV的石油工程中螺旋流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一凡;平直管域内静止柱系螺旋流流速特性数值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2 吴剑;管道双车在不同车距下的环状缝隙螺旋流速度特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3 黄莹彬;不同导流条安放角管道车在管道中运移时的缝隙螺旋流流速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4 何盼;用于管网二次加氯的螺旋流混合技术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5 侯志燕;高能液粒两相螺旋流光整加工技术的基本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6 代云龙;水平环空螺旋流携砂流动规律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7 胡志毅;不同导流条长度管道车运移时的缝隙螺旋流流速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8 高瑞杰;深海采矿扬矿管内高速螺旋流的数值模拟与仿真[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9 秦金霞;基于超疏水膜的螺旋流油水分离器设计[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10 董春红;圆管螺旋流近壁相干结构与减阻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07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807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9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