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立式轴流泵装置试验研究及进出水流道内流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04 03:48
   我国地域广阔,江河大川遍布,但是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域上的分布有差异,在季节上的分布也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在水利工程中,兴建泵站工程是实现跨地域、跨流域调度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满足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用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在泵站工程中,低扬程立式轴流泵装置由于技术成熟全面,安装、检修便捷,应用于很多泵站当中。水流从进入立式轴流泵装置,到离开泵装置会在流道中进行两次90度转向,流道内极易产生脱流、旋涡等不稳定流动,从而影响泵装置整体的运行特性。因此,本文针对某配备肘形进水流道和平管式出水流道的立式轴流泵装置进行了不同工况下全流道数值计算研究,并结合泵装置模型试验,对肘形进水流道和平管式出水流道的内部流动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泵装置进出水流道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的现状。(2)在高精度试验台上对该立式轴流泵装置进行模型试验,测试了5个不同叶片安放角(-6°,-4°,-2°,0°,+2°)下泵装置的能量特性、进出水流道损失、空化余量、飞逸转速,对泵装置整体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泵装置叶片安放角的增大,泵装置的效率和扬程均往大流量方向偏移;泵装置在0度叶片安放角下具有最高效率,泵装置的效率最高可达80.35%。(3)建立包含泵段、进出水流道的全流道轴流泵装置三维计算模型,基于不同的湍流模型对0度叶片安放角下泵装置外特性进行定常数值模拟,将得到的扬程值和效率值与试验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小流量工况下模拟扬程低于试验扬程,最优工况下RNG k-ε湍流模型模拟的外特性数值与试验值误差最小,效率误差仅为1.51%,0.8Q_d和1.2Q_d流量工况下效率误差分别为4.16%和3.75%,数值模拟结果基本满足计算精度要求。对泵装置不同叶片安放角下效率进行计算,并与试验的效率曲线进行对比,各角度下模拟值和试验值误差较小。(4)基于全流道数值模拟,对不同工况下(0.8Q_d,1.0 Q_d,1.2Q_d)进水流道的内流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进水流道中截面压力分布、流线分布分析了进水流道内的基本流态。首次基于两种不同的涡识别技术,即Q准则和λ_2准则,对进水流道弯曲渐缩段横截面进行涡量分析,发现在截面近壁区出现了明显涡量场,在同一工况下λ_2准则在流道近壁区捕捉到的涡的结构更多。(5)基于全流道数值模拟,结合湍动能和流线分布以及压力分布,分析了平管式出水流道的内流特性。利用Q准则等值面,针对小流量工况下流道内涡旋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流道入口出现涡团最多。对比同一时刻不同Q取值的情况下流道内涡团的分布,发现在Q值较小时,涡团在流道内占据了很大位置,随着Q值的增加,涡团分布位置减少。基于特征分析法和涡量法,首次对泵装置不同工况下一个非定常旋转周期内平管式出水流道内部的涡核进行提取分析。结果表明:出水流道内的涡核强度从流道入口随着流动方向逐渐减弱,两种方法均在额定工况下提取到的涡核数量最少,小流量工况下提取的涡核最多,并且额定工况下流道中后部均未出现涡核。(6)在泵装置进水流道内、叶轮与进水流道交界面及出水流道入口处设置压力脉动监测点,以研究泵装置进出水流道内的压力脉动特性。主要结论有:进水流道内的压力脉动受叶轮预旋影响较大,每个周期的时域图呈正弦分布,有3个波峰和3个波谷;进水流道内越靠近叶轮的监测点压力脉动越强烈,且小流量下的压力脉动幅值最大;在出水流道入口处,压力脉动的强度要远小于进水流道,并且压力脉动受叶轮旋转影响很小。(7)通过改变导叶体叶片数,导叶体相对位置以及隔墩起始位置,在不同工况下对不同方案进行数值计算,从压力分布,流速分布及水力损失等多个方面揭示其对平管式出水流道内流特性的影响。由结果可以发现当导叶叶片数为5片,导叶和叶轮相对位置为8mm时,平管式出水流道内流态最好,损失最小,隔墩会导致流道水力损失增大,但是有较好的导流效果。
【学位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V67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立式轴流泵装置进出水流道研究现状
        1.2.1 泵装置进水流道研究现状
        1.2.2 泵装置出水流道研究现状
        1.2.3 流道中涡的研究现状
        1.2.4 流道内压力脉动特性研究现状
        1.2.5 泵装置水力相干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立式轴流泵装置模型试验
    2.1 泵站工程案例简述
    2.2 泵相似理论
    2.3 试验台概况
    2.4 泵装置试验模型和现场布置
    2.5 试验结果分析
        2.5.1 能量特性试验
        2.5.2 流道损失试验
        2.5.3 空化试验
        2.5.4 飞逸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立式轴流泵装置三维数值模拟
    3.1 计算物理模型
        3.1.1 泵段水力模型参数
        3.1.2 泵站进出水流道简介
    3.2 泵装置三维造型和网格划分
        3.2.1 泵装置水力总装图
        3.2.2 网格划分
    3.3 数值计算方法
        3.3.1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3.3.2 流动控制方程
    3.4 数值计算设置
    3.5 网格无关性分析
    3.6 泵装置外特性对比
        3.6.1 不同湍流模型下泵装置外特性对比
        3.6.2 不同叶片安放角下泵装置效率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泵装置进出水流道流动特性分析
    4.1 进出水流道内流特性分析
        4.1.1 进水流道速度流线分布
        4.1.2 进水流道出口处轴向速度分布
        4.1.3 进水流道压力分布
        4.1.4 出水流道湍动能和速度流线分布
        4.1.5 出水流道横截面压力分布
        4.1.6 出水流道水力损失对比
    4.2 进出水流道内涡识别
        4.2.1 进水流道小流量下不同截面涡量对比
        4.2.2 进水流道不同工况下截面P2涡量对比
        4.2.3 基于Q准则的出水流道涡瞬态特性
2准则的出水流道涡瞬态特性'>        4.2.4 基于λ2准则的出水流道涡瞬态特性
    4.3 出水流道内部涡核分析
        4.3.1 特征分析法提取结果
        4.3.2 涡量法提取结果
    4.4 泵装置进出水流道压力脉动特性研究
        4.4.1 监测点设置
        4.4.2 肘形进水流道压力脉动特性
        4.4.3 平管式出水流道压力脉动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泵装置水力相干特性对出水流道的影响
    5.1 导叶叶片数对平管式出水流道的影响
        5.1.1 外特性对比
        5.1.2 出水流道水力损失对比
        5.1.3 断面流速均匀度对比
        5.1.4 纵截面流速分布图
        5.1.5 涡核分布对比
    5.2 导叶相对位置对平管式出水流道的影响
        5.2.1 外特性对比
        5.2.2 出水流道水力损失对比
        5.2.3 流道内部流场对比
    5.3 不同隔墩起始位置对平管式出水流道的影响
        5.3.1 流道损失对比
        5.3.2 流速分布对比
        5.3.3 压力分布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秋胜;刘顺;;基于大涡模拟的平屋盖锥形涡数值分析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1期

2 薛宏林;张驰;李彦军;谢山峰;;立式混流泵站停泵两阶段关阀过渡过程分析[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5年11期

3 石丽建;汤方平;周捍珑;涂恋恋;谢荣盛;;不同导叶叶片掠角下轴流泵段水力特性分析及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14期

4 杨从新;苏晓珍;李强;黎义斌;;不同导叶数对立式斜流泵水力特性影响的研究[J];人民长江;2014年19期

5 陈国柱;;泵站出水流道基本流态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17期

6 施卫东;张光建;张德胜;吴苏青;徐焰栋;;入口非均匀流对轴流泵性能和压力脉动的影响[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7 杨帆;刘超;汤方平;周济人;罗灿;;箱涵式进水流道的立式轴流泵装置水动力特性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8 陈松山;颜红勤;周正富;何钟宁;王亮;;泵站前置竖井进水流道三维湍流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9 陈晓强;郑源;曹婷;董世崇;;出口段长度及弯肘段半径对肘形进水流道水力特性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13年12期

10 杨帆;刘超;汤方平;周济人;;基于全流道模拟的泵装置出水流道水力特性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帆;低扬程泵装置水动力特性及多目标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茜;叶片出口角对化工流程泵流动及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7年

2 陆荣;超高比转速轴流泵多工况优化设计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3 张驰;立式混流泵站进水流道优化仿真与过渡过程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4 陈驭航;喷嘴内云空化及其对近场喷雾影响的大涡模拟和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5 王朝勇;重庆Venlo型温室机械通风降温效果模拟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6 朱峰雷;肘形进水流道优化水力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7 苗文斌;泵入口侧涡量场的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69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869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4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