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中国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15:54
   “水”是生命之源,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离开了水,人类将无法生活,社会经济也将不能维继。因此,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地大物博,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四,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突破16亿,人口总量不断增长使得未来我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用水压力。此外,由于地形、气候特点多样,我国水资源储量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因此研究我国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布特征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首先,本文从水资源相关理论入手,对水资源承载力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测算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平衡关系。以此为本文从供给、需求角度测算水资源承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然后,从储水能力、用水负荷、固水潜力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中国区域储水、用水、固水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整体来看,中国区域储水、用水、固水现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局部来看,地理位置毗邻或接近的地区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其次,将水资源账户分为生活用水账户、农业用水账户、工业用水账户、生态用水账户,并利用生态足迹法分别测算了各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从而得到中国区域水资源用水结构;然后从供水、用水角度测算了中国31省(港澳台除外)的水资源承载力和用水足迹,作出区域水资源承载赤字(盈余)的判断,并得到结论:我国区域水资源可承载度大多呈现负载状态,且存在明显的南多北少分布状态,空间差异性明显;人均水资源可承载度随时间流逝,整体变动趋势不明显,历年均呈现南部地区、东北地区可承载度较大,北部地区可承载度较小的分布特征,但也有一些地区产生了或上升或下降的变动趋势。鉴于中国区域各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集聚特征,因此通过构建短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产生差异和空间集聚现象的原因,并得到结论:差异成因方面,经检验,生活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不具备显著的个体效应,确立混合回归模型,并得到主要影响因素是城镇化率和第三产业占比;农业用水账户、工业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存在显著的个体、时间双固定效应,均确立LSDV模型,并得到工、农业用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工、农业总产值占比和单位工、农业增加值用水量;总人均用水账户也存在个体、时间双固定效应,故也建立LSDV模型,发现并非所有影响各用水账户的因素均对总人均用水产生影响,只有城镇化率、农业总产值占比和单位农业增加值影响显著。空间集聚方面,分别构建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集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其中,地理权重的空间相关性通过了莫兰检验,故基于地理权重引入空间因素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并最终确立了空间误差模型,这说明中国区域人均用水的空间集聚效应来自于误差项的相互关联。最后,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给出一定的建议:水资源丰富地区向水资源贫乏地区供水,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平衡,减轻区域水资源的负载程度;加快产业改革,建设耗水小的产业链,督促耗水大的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用水效率;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水价、惩罚措施等手段不断提高城镇居民节水意识。
【学位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V213.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研究
        1.2.2 水资源承载力应用研究
        1.2.3 水资源承载力测算方法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2 水资源相关理论
    2.1 水资源内涵与性质概述
        2.1.1 水资源内涵
        2.1.2 水资源性质
    2.2 水资源承载力
        2.2.1 水资源承载力内涵
        2.2.2 水资源承载力测算思想
    2.3 本文理论框架
3 中国区域水资源储水、用水、固水分布现状
    3.1 储水能力分布
    3.2 用水负荷分布
    3.3 固水潜力分布
4 中国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测算
    4.1 构建生态足迹模型
        4.1.1 模型形式介绍
        4.1.2 模型参数确定
    4.2 中国区域水资源人均用水结构
    4.3 中国区域水资源人均水足迹
        4.3.1 人均水足迹测算
        4.3.2 空间分布特征
        4.3.3 时间分布特征
    4.4 中国区域水资源人均承载力
        4.4.1 人均水资源承载力测算
        4.4.2 空间分布特征
        4.4.3 时间分布特征
    4.5 中国区域水资源人均可承载度
        4.5.1 人均可承载度测算
        4.5.2 空间分布特征
        4.5.3 时间分布特征
5 人均水足迹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5.1 差异性分析
        5.1.1 差异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确定
        5.1.2 构建面板回归模型
        5.1.3 各用水账户人均水足迹差异性分析
        5.1.4 人均水足迹差异性分析
    5.2 空间集聚效应分析
        5.2.1 空间相关性检验
        5.2.2 面板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6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孟;李华姣;;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页岩气开发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6年06期

2 贾焰;张军;张仁陟;;2001-2011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J];草业学报;2016年02期

3 韩运红;唐德善;李奥典;孟珍珠;;模糊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在阜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5年05期

4 李高伟;韩美;刘莉;赵小萱;于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郑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3期

5 陈威;周铖;;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评价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J];中国工程科学;2014年03期

6 章恒全;何薇;;基于主成分回归与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需水量预测[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7 张义;张合平;李丰生;郭琳;;基于改进模型的广西水资源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资源科学;2013年08期

8 熊黑钢;付金花;王凯龙;;基于熵权法的新疆奇台绿洲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年10期

9 张军;张仁陟;周冬梅;;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草业学报;2012年04期

10 肖迎迎;宋孝玉;张建龙;;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艳红;新疆艾比湖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玲燕;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典型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2 郑奕;博斯腾湖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3 余卫东;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山西省河津市为例[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873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873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2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