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基于竖缝式与仿生态式相结合的鱼道水力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1 23:40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为协调好大坝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河流原有的生态连通性、减少工程对洄游鱼类的影响,鱼道的研究和建设势在必行。在实际工程中,鱼道的布置型式受地形地貌及水位、环境等影响,而竖缝式与仿生态式相结合的布置型式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因此对该种布置型式的鱼道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井冈山航电枢纽工程鱼道为研究背景,通过建立几何比尺为1:10的正态整体模型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及采用RNG k-ε模型建立三维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该竖缝式与仿生态式相结合的鱼道水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国内外鱼道的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对鱼类的洄游及游泳能力、鱼道的布置原则及鱼道的分类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2)利用物理模型试验对3种工况下鱼道内各池室水深沿程变化、各池室内最大流速、池室内及竖缝段与仿生态段衔接处流态、池室内流速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竖缝段与仿生态段衔接处流态良好,同时各池室内流态稳定,证明了该种结合是可行的;池室内水深变化主要影响主流流速,池室内水深越大,主流流速及池室内流速最大值越小,而对回流区流速影响较小;(3)利用物理模型试验的实测数据对所建立的三维数学模型进行率定验证,两者结果非常接近,表明该数学模型可用于鱼道的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4)利用验证过的三维数学模型对4种不同体型的仿生态鱼道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通过的流量、池室内流态、流速分布及紊动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体型的仿生态鱼道均能满足与竖缝式鱼道相结合的流量匹配要求;体型1与体型2池室内主流分布相似,但设置的潜孔将前后池室的回流区连通,改善了池室内水深分布,体型3和体型4池室内主流分布相似,但体型4主流范围更加集中,中墩后的回流区范围更小,主流两侧回流区更加对称;池室内紊动能变化规律与流速变化规律相似。
【学位单位】:长江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956.3;TV13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鱼道发展历史
        1.2.1 国外鱼道发展历史
        1.2.2 国内鱼道发展历史
    1.3 国内外鱼道研究进展
        1.3.1 国外鱼道研究进展
        1.3.2 国内鱼道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鱼类与鱼道
    2.1 鱼类的行为特性
        2.1.1 鱼类的洄游
            2.1.1.1 鱼类洄游的分类
            2.1.1.2 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
        2.1.2 鱼类的游泳能力
    2.2 鱼道的布置原则
        2.2.1 鱼道进口的布置
        2.2.2 鱼道出口的布置
        2.2.3 池室结构的布置
    2.3 鱼道的分类及特点
        2.3.1 传统工程鱼道
        2.3.2 新型鱼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竖缝式与仿生态式相结合的鱼道模型试验研究
    3.1 工程概况
    3.2 目标鱼类及习性
    3.3 模型设计及测点布置
        3.3.1 模型设计
        3.3.2 测点布置
    3.4 试验工况
    3.5 试验成果分析
        3.5.1 沿程水深变化
        3.5.2 池室最大流速
        3.5.3 池室内及衔接段流态
        3.5.4 代表池室流速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值计算模型的选择与率定
    4.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4.2 计算模型的选择
        4.2.1 控制方程
        4.2.2 离散方法
        4.2.3 紊流模型
        4.2.4 多相流模型
        4.2.5 求解算法
    4.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设置
        4.3.1 边界条件
        4.3.2 初始条件
    4.4 计算模型的率定
        4.4.1 流量对比
        4.4.2 流态对比
        4.4.3 流速分布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生态鱼道数值模拟
    5.1 体型结构
        5.1.1 体型1
        5.1.2 体型2
        5.1.3 体型3
        5.1.4 体型4
    5.2 计算条件
        5.2.1 模拟范围
        5.2.2 边界条件
    5.3 各体型数值模拟结果
        5.3.1 体型1
        5.3.2 体型2
        5.3.3 体型3
        5.3.4 体型4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国华;顾强;何若全;申林;方有珍;;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9期

2 张耀春;刘永华;丁玉坤;张文元;;带竖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板的简化静力分析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9期

3 米旭峰;;带竖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设计与构造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4 胡云耀;白玉堂;;Y形墩连续刚构桥主墩身上设竖缝方案探讨[J];公路与汽运;2015年03期

5 陈志杰;米旭峰;;钢框架内嵌带竖缝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建议设计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6 米旭峰;;钢框架内嵌带竖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性能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童根树;米旭峰;;钢框架内嵌带竖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补充计算和构造要求[J];建筑结构学报;2006年05期

8 左晓宝;带竖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抗侧刚度分析[J];力学与实践;2003年03期

9 易刚;;带竖缝剪力墙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2年12期

10 贾斌;卢家森;张其林;吕佳;杨彬;郑振鹏;;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嵌竖缝剪力墙体系性能研究[J];施工技术;201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边永欢;竖缝式鱼道若干水力学问题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曙光;基于竖缝式与仿生态式相结合的鱼道水力特性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8年

2 宋文山;带竖缝剪力墙板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及恢复力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崔钊;带竖缝钢筋砼空心剪力墙板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4 袁新禧;带竖缝及金属阻尼器的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5 康秀;高面板堆石坝静力和动力分析及面板竖缝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朱玲玲;带竖缝钢板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7年

7 魏鑫;近断层地震下钢框架内填暗竖缝RC墙结构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

8 梁国俊;工字形截面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金怀印;带缝空心R.C.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10 刘健;预制剪力墙结构强水平缝弱竖缝结构性能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79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879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0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