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渭河流域气象与水文干旱时空演变特征

发布时间:2020-11-14 17:35
   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渭河流域径流量、降雨量不断变化,流域内水资源紧缺,干旱频发,严重影响了渭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渭河流域水文和气候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对于渭河流域的科学配置治理措施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渭河流域2个水文站以及20个气象站50多年的水文资料、气象资料等进行研究,同时根据水文站点所在位置将渭河流域分为两部分集水区I(渭河干流流域和泾河流域)和集水区II(北洛河流域)。首先采用、小波分析、对渭河流域的水文及气象干旱时间变化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其突变性、周期性、趋势性变化规律。接下来采用m-k趋势检验,对渭河流域年尺度和不同季节的气象干旱指数进行趋势检验,最后利用游程理论识别渭河流域主要干旱特征要素,基于此,建立水文干旱与气象干旱的响应关系,计算气象干旱相应于水文干旱的临界条件,并计算出水文干旱对应于气象干旱的时滞性。主要结论如下:(1)、1960-2013年渭河流域发生气象干旱的频率在50%以上。1975-1985年和1996-2006年气象干旱的频率比较高,强度大。集水区I在2000-2009年在时间段内中旱发生频率大约为20%,1970-1979年中旱发生频率大约15%1990-1999年间重旱频率为10%左右。集水区II,中旱以及重旱发生频率较高,1970-1979年中旱发生频率达45%。1990-1999年重旱发生频率为10%左右。渭河流域气象干旱存在着16-20年左右的主周期。(2)、在年尺度下渭河流域呈现东部地区湿润化,西部地区干旱化的明显趋势。1960-2013年渭河流域干旱发生的频率在48%~55%之间,研究区频率差在6%左右,SPI对干旱趋势变化的响应也高于SPEI。不同季节干旱化趋势不同。(3)、1960-2013年渭河流域发生水文干旱的频率在50%以上,极旱发生概率较小,一般不超过1%。渭河流域水文干旱具有干湿交替的特性,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水文干旱较严重,干旱的频率高,强度大。对于标准干旱指数(SDI),渭河流域处于正常-微旱水平。华县站SBI值突变分别发生在1972年、1982年和1995年左右,状头站SBI值突变分别发生在1971年、1984年和2000年左右。1970-1980年间华县站和状头站SBI值始终小于0且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渭河流域处于持续干旱状态且干旱情况不断加剧。华县站和状头站水文干旱存在着16年左右的主周期。(4)、随着干旱指数的计算尺度的增大,可识别的干旱次数越少,相应的每次干旱烈度加大。集水区II相对于集水区I最大干旱历时短,对应干旱烈度小。在1、3、6、12个月的计算尺度下,对集水区I,当气象干旱临界历时为2.60、2.033、5.12、0.53,临界烈度为1.35、2.74、1.59、5.44;对集水区II讲,气象干旱临界历时0.78、0.38、1.58、-0.07,临界烈度为1.37、0.10、-9.42、6.83。渭河流域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在滞后3个月的时候最为敏感。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426.616;P333
【部分图文】:

渭河流域


第二章 渭河流域概况及研究方法第二章 渭河流域概况及研究方法.1 渭河流域概况渭河全长 800 余公里,为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自东分别流经甘肃陇西、天水,以及陕西宝鸡、咸阳、渭南等地(张毅,2006),最终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渭河支流主要有北洛河和泾河。渭河流域包括陕甘宁三省区地区,流域内环境复杂,北部为黄土高原,南部为秦岭山脉,总面积约 13.5 万2km 中陕西占 50%、甘肃占 44%,宁夏占 6%(陈鹏娟,2014)。渭河流域处于中国地理位中心区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通往西北西南地区的必经区域。

示意图,干旱事件,非独立,示意图


小波方差能够直观地表示气象要素序列的周期尺度,其极差越大,表示周期性越明。(4)干旱识别的游程理论游程理论(Yevjevich,1967)是目前被广泛用于干旱事件时序分析的一种手段。若干指数的时间变化序列为tx,给定一个确定的x来截取,当 在一个或多个连续的时段大于 时,则出现正游程;反之,当 在一个或多个连续的时段内小于 时,则出现负程(吴杰峰 等,2017)。一般来说,在研究干旱特性时,根据所选取的干旱指数确定 ,游程的长度通常被称为干旱历时(D),代表干旱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长度;干旱烈度M)为负游程的总量,也被称为干旱严重程度,即在干旱历时内所有小于 累计值的总。干旱就有历时较长且发展过程缓慢的特性,一般来说,受临时性降水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在一场干旱的持续时期内可能会出现若干个“子干旱”,如图 2-2 所示。图中 M1’和 M1’’,表面上是两个相互关联且非独立的干旱事件,但实际上它们属于同一场干事件(冯平 等,1999)。这种情况下,干旱事件的历时和烈度为初始至末尾“子干旱历时与烈度之和,即 M1= M1’+ M1’’。根据以上方法对流域气象干旱特征和水文干旱特进行识别,在本文中选取干旱历时( )与干旱烈度(M)两个指标描述干旱事件特征。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狄啸;鱼晓利;;陕西省渭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探讨[J];陕西水利;2017年01期

2 庞金城;;渭河流域洪水管理问题探讨[J];陕西水利;2014年06期

3 陈广圣;马静;;渭河流域输沙量变化规律分析[J];人民珠江;2014年06期

4 庞金城;;对渭河流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陕西水利;2014年03期

5 张曦;;渭河流域堤防防护新技术的探究[J];企业导报;2013年06期

6 王彦丽;;渭河流域陕西段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7 ;陕西淘汰渭河流域小造纸企业600余家[J];造纸信息;2010年07期

8 郑生民;赵洁;古明兴;;陕西省渭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变化成因分析[J];陕西水利;2009年01期

9 闫俊平;;陕西省渭河流域洪水管理研究[J];陕西水利;2008年03期

10 夏雨;孙少军;;以防为主 迎接大考——渭河流域管理局备汛工作纪实[J];陕西水利;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广圣;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要素关系变异分析方法及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2 张洁;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及其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马斌;基于信息技术的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4 刘佳嘉;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水循环分布式模拟与演变规律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5 孙一博;渭河流域地下水中氟和碘的形成机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D];长安大学;2014年

6 康艳;渭河流域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周群英;渭河流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高分辨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琦;渭河流域地下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陈淑娥;渭河流域全新世黄土光释光测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史恒通;渭河流域粮食作物虚拟水贸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洋洋;渭河流域气象与水文干旱时空演变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2 林亚辉;基于GIS的当量价值改进法对渭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3 丁纪龙;渭河流域洪水灾害风险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7年

4 崔征良;陕西省渭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5 周俊杰;渭河流域宝鸡段径流变化趋势及预测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6 曹礼梅;渭河流域陕西片降雨特性分析与水资源需求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7 孙艳群;渭河流域陕西片降雨与径流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高飞;渭河流域(陕西段)化学需氧量与氨氮污染变化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陈艳霞;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武兰珍;甘肃境内渭河流域水资源规划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3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883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f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