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1855年间黄河决溢的时空分布规律初探
发布时间:2021-01-12 00:04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决溢泛滥造成的灾害影响巨大。清代黄河河工体系建立以后,黄河下游河道两岸的河防工程逐步完善,两岸河防工程对河道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将黄河决溢位置与河防堤段联系在一起,在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分析方法研究决溢地点的时空分布过程,可以发现在1644—1855年间黄河下游河段决溢位置存在两次由上游向下游移动的变化。综合分析这一规律,黄河在自然河道被人工堤岸约束之后,河道边界处受到河防工程的显著影响;河道内的河流发育过程仍然遵循自然的规律,于是决溢位置的核心分布区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决溢事件的时空核密度分析结果图
将黄河两岸的决溢事件分开进行分析,从黄河下游两岸总的决溢事件分布来看,清代早期黄河北决次数多于南决,后期南决多于北决,这与重视漕运,从而重视北岸堤防建设息息相关。其中北岸的河决事件大约主要分布在1740年之前,分布河段也主要是在黄河初入平原地区的武陟和荥泽一带、河南开封河段的祥符三汛和江南桃源清河一段。南岸的决溢事件在清初的“严重时段”里更多是分布在江南河段。一般来说,江南段黄河北岸决口影响运河,清代也不用再顾忌明“祖陵”的影响,因此北岸堤防的受重视程度远大于南岸。至于到具体堤段上:徐州至桃源间北岸多山,堤防借助山势断续构建,从明代以来基本维持在同一位置,与南岸相比较,堤防走势并未有太多变化,因此此段堤防也一直维持在较好的养护状态。图6 黄河南岸决溢事件的时空核密度分析结果
核密度分析方法是GIS空间分析方法中密度分析方法的一类。核密度分析主要用于计算点或线要素测量值在指定邻域范围内的单位密度,它能直观地反映出离散测量值在连续区域内的分布情况。清代黄河决溢位置的时空分布是否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有规律可循,可以通过时空分布的变形加以处理。首先将各决溢位置按照沿河汛堤的分布排列,再通过时间分布将具体的决溢地点在时空统计图中呈现,从而使现实的空间分布变形到简单的平面坐标中,在平面坐标中应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决溢事件在时空发展过程中的密度分布水平,从而发现其分布特点。图4 决溢事件的时空核密度分析结果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淮运的河工舆图及其科学价值[J]. 李孝聪. 水利学报. 2008(08)
[2]黄河下游1566年后和1875年后决溢时空变化研究[J]. 王守春. 人民黄河. 1994(08)
[3]1855年铜瓦厢决口以后黄河下游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若干问题[J]. 钱宁. 人民黄河. 1986(05)
[4]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J]. 邹逸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S1)
[5]黄河下游明清时代河道和现行河道演变的对比研究[J]. 徐福龄. 人民黄河. 1979(01)
本文编号:2971735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决溢事件的时空核密度分析结果图
将黄河两岸的决溢事件分开进行分析,从黄河下游两岸总的决溢事件分布来看,清代早期黄河北决次数多于南决,后期南决多于北决,这与重视漕运,从而重视北岸堤防建设息息相关。其中北岸的河决事件大约主要分布在1740年之前,分布河段也主要是在黄河初入平原地区的武陟和荥泽一带、河南开封河段的祥符三汛和江南桃源清河一段。南岸的决溢事件在清初的“严重时段”里更多是分布在江南河段。一般来说,江南段黄河北岸决口影响运河,清代也不用再顾忌明“祖陵”的影响,因此北岸堤防的受重视程度远大于南岸。至于到具体堤段上:徐州至桃源间北岸多山,堤防借助山势断续构建,从明代以来基本维持在同一位置,与南岸相比较,堤防走势并未有太多变化,因此此段堤防也一直维持在较好的养护状态。图6 黄河南岸决溢事件的时空核密度分析结果
核密度分析方法是GIS空间分析方法中密度分析方法的一类。核密度分析主要用于计算点或线要素测量值在指定邻域范围内的单位密度,它能直观地反映出离散测量值在连续区域内的分布情况。清代黄河决溢位置的时空分布是否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有规律可循,可以通过时空分布的变形加以处理。首先将各决溢位置按照沿河汛堤的分布排列,再通过时间分布将具体的决溢地点在时空统计图中呈现,从而使现实的空间分布变形到简单的平面坐标中,在平面坐标中应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分析决溢事件在时空发展过程中的密度分布水平,从而发现其分布特点。图4 决溢事件的时空核密度分析结果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淮运的河工舆图及其科学价值[J]. 李孝聪. 水利学报. 2008(08)
[2]黄河下游1566年后和1875年后决溢时空变化研究[J]. 王守春. 人民黄河. 1994(08)
[3]1855年铜瓦厢决口以后黄河下游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若干问题[J]. 钱宁. 人民黄河. 1986(05)
[4]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J]. 邹逸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S1)
[5]黄河下游明清时代河道和现行河道演变的对比研究[J]. 徐福龄. 人民黄河. 1979(01)
本文编号:2971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971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