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洪水、堤防与社会应对——1933年黄河特大洪灾形成的环境与社会因素

发布时间:2021-02-04 03:41
  1933年黄河遭遇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损失极其严重。从洪水、堤防以及社会应对三个方面分析此次特大洪灾形成的过程,可以动态、全面地理解洪灾形成的环境与社会因素。洪灾使统一治黄事权的问题再度泛起。相对于调整行政区划,改革治黄体制则更为现实,灾后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此方面亦做出了努力。比较新中国政府应对特大洪水的成功案例,亦可看出1933年洪灾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体制、政府执政能力存在很大关系。此次洪灾促使治黄再次成为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0,35(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洪水、堤防与社会应对——1933年黄河特大洪灾形成的环境与社会因素


1933年黄河特大洪灾分区示意图

曲线图,陕县,水文站,洪水


洪灾的形成是环境与社会两方面因素的结果,具体来说,即为洪水、堤防以及社会应对三重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洪水因素主要指洪水(以及溃水)的“水势”(5);堤防因素主要指堤防的高低与稳固,以及河势的状况;社会应对主要指政府对于洪水的应对。本文试图从以上三重因素着手,以洪水的涨落与流动为线索,动态地叙述1933年特大洪灾形成的过程。对洪水的成因以及洪灾的善后救济,本文暂不做讨论。一汛前及伏汛期的水势与河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代中央回归治黄的序幕:南京国民政府初步介入治黄问题探析[J]. 张岩.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9(04)
[2]1766-2000年黄河上中游汛期径流量波动特征及其与PDO关系[J]. 潘威,郑景云,满志敏.  地理学报. 2018(11)
[3]1766年以来黄河中游与永定河汛期径流量的变化[J]. 潘威,郑景云,萧凌波,闫芳芳.  地理学报. 2013(07)
[4]1933年山东黄河水灾与救济[J]. 王林,袁滢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5]1933年8月黄河中游洪水[J]. 史辅成,易元俊,高治定.  水文. 1984(06)



本文编号:3017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017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2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