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石灰岩机制砂粒形特性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7 01:47
  我国港口航道建设中混凝土需求量巨大,天然砂资源逐渐匮乏,对机制砂的研究是未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东部和中西部有大量的石灰岩资源可以作为机制砂母岩。目前对机制砂粒形特性的研究较为有限,而机制砂的粒形特性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对以下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从影响机制砂粒形特性的主要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研究,再对机制砂的粒形和混凝土强度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同时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概念及其在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然后针对不同种类的细集料进行棱角度试验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种机制砂、天然砂的棱角性特征和粒形特性参数的数据,得出石灰岩机制砂的粒形参数优于其他类型机制砂。其次,在配合比相同的条件下,对五种细集料进行坍落度试验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粒形特性参数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据分析可得出纵横比Rd与机制砂混凝土强度的关联度最大。然后根据得出的关联程度计算出其余参数的权重,并定义粒形特性系数Q为四个粒形特性参数的数值与其权重乘积的和。把粒形特性系数Q作为表征机制砂粒形特征的新的指标。试验...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石灰岩机制砂粒形特性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


浙江某地区天然砂盗采情况

对比图,石灰岩,砂岩,对比图


图 1-2 石灰岩和砂岩对比图Fig 1.2 Limestone and sandstone contrast map机制砂生产工艺的研究现状机制砂的生产工艺对机制砂的粒形特性有较大影响。对比不同粒径砂颗粒,可以发现在粒径为 2.36mm~1.18mm 范围的颗粒占很大比0.3mm 范围的颗粒片状和条状居多,据此推断在机械设备对砂的破颗粒与颗粒之间、颗粒与设备之间的互相碰撞不足,摩擦的力度不够长,这会导致机制砂的棱边未能进行充分的修整。经过颗粒整形再经过水洗工序,最后机制砂的表面会平滑、整齐,石粉和碎屑也粒形的棱角性过高可以增加集料之间的摩擦力和咬合力,颗粒表面越浆的粘聚力就越强。在加上石粉具有微集料效应,可以在颗粒缝隙高体系的密实度,这些反应和效果对混凝土的抗压和抗折强度都有制砂的工作性能逊于天然河砂,如和易性、保水性能与抗离析能力颗粒形貌不无关系。

技术路线图,机制砂,石灰岩,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速公路机制砂生产设备及应用研究[J]. 王起坤,钱海洋.  西部交通科技. 2017(07)
[2]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的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因素研究[J]. 徐存东,田子荀,谢佳林,程慧,刘璐瑶,王国霞.  水力发电. 2017(07)
[3]机制砂生产工艺的质量功能公理化展开研究[J]. 徐甜,樊树海,邵建峰,张志刚,潘群.  矿产综合利用. 2017(01)
[4]贵州省机制砂混凝土耐久性现状分析[J]. 刘雪锋,郭娟.  甘肃科技. 2015(19)
[5]改进的GM(1,1)模型在大坝变形预测中的应用[J]. 任远军,李龙,石宁,罗勇.  测绘工程. 2015(06)
[6]浅谈石灰石质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体会[J]. 潘仁爱,龙祖业,李青川.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5(05)
[7]高品质机制砂大规模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 邵建峰,姚绍武,张文彬,姚一帆.  混凝土. 2013(05)
[8]机制砂生产工艺及设备选型研究[J]. 孙江涛,马洪坤,麦伟雄,李兴旺,沈卫国,陈跃先.  建材世界. 2012(03)
[9]机制砂的制备工艺及在某桥梁工程中的应用[J]. 黎鹏平,熊建波,王胜年.  混凝土. 2012(03)
[10]机制砂生产线投产前的母岩检验与机制砂评价方法[J]. 秦廉,张雄,伍根伙,李仰根,张洁龙.  新型建筑材料. 2012(01)

硕士论文
[1]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与工艺研究[D]. 高超.重庆交通大学 2017
[2]广西大石山区石灰岩机制砂混凝土的应用研究[D]. 肖杰.广西大学 2017
[3]机制砂品质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 赵社民.太原理工大学 2016
[4]机制砂粒形与级配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 谢华兵.华南理工大学 2016
[5]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绿色混凝土综合评价[D]. 张磊.兰州交通大学 2015
[6]石粉特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D]. 姚楚康.武汉理工大学 2014
[7]机制山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 谢春磊.武汉理工大学 2011
[8]机制砂在吉茶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D]. 李婷婷.武汉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53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053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5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