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测度及其空间交互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05 18:58
研究目标:分部门、分阶段测度用水效率,并分析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空间交互影响。研究方法:构建基于水资源系统混合网络结构的DEA模型测算水资源利用效率,利用Moran’s I指数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其空间交互影响。研究发现:2006~2015年期间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初次用水效率高于污水处理效率,生活用水效率高于工业用水效率;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交互影响,中部地区对全国水资源系统效率的协同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创新:引入多重混合规模报酬技术消除投入产出错配问题提升效率测算精度,并分部门进行用水效率评估。研究价值:基于效率测度结果优化水资源系统以实现高效用水,基于空间效应协调区域用水以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空间协同提升。
【文章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37(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水资源系统的混合网络结构
其次,在时间趋势上,样本期间内,全国水资源系统综合利用效率整体呈现轻微上升趋势(见图2)。其中,“十一五”期间明显增长,而“十二五”期间略有下降。这一趋势与我国环保政策作用点高度吻合。注意到,“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是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核心,因此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上实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而“十二五”期间开始实行排放总量和环境质量并重政策。根据《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除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防治环境污染外,更加侧重于生态保护监管水平的提升,因此相较于“十一五”,“十二五”全国水资源系统总效率略有下降。具体分地区来说,东北地区上升幅度最大(平均增长率达4.88%),其次是西部地区,表明全国效率值的上升主要由该两地区贡献。相反,东部与中部地区则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且东部下降幅度更大。实际上,自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水利部在东北地区开展“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加大治理设备的投资达百亿元,在水资源分析与治理、水文监测等多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获得重大技术突破,以此调整相应政策条例,使得东北地区在2006~2010年间的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西部地区作为“三江源”的环境保护关键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对中国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又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与能源战略基地,大力削减工业污水排放量是提高生态水平的重中之重。根据指标来看,“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的工业污水量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对应于西部地区水效率的上升阶段。东部地区水资源禀赋优越,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均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在用水方面未能充分发挥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现有文献测度得东部效率的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均小于1,证明两者共同阻碍了东部地区水效率的提升,说明东部地区今后在利用先进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并未充分考虑到造成的水环境污染,从而导致东部地区水资源系统整体效率的下降。本文将水资源系统运作过程分为初次用水阶段和污水处理阶段,可以发现,初次用水阶段效率值(均值0.91)普遍高于污水处理阶段效率值(均值为0.83),表明总体上我国水资源利用仍然处在“先污染后治理”阶段,尽管自2008年我国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而且2012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但政策执行力度仍然存疑。这一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Bian等(2014)、Zhou等(2018)的发现。
图5展示了四大区域水资源系统总效率的脉冲响应。由图5(a)可知,给东部地区水资源系统总效率一个正向冲击,中部地区水资源系统总效率呈现逐渐减弱的正向响应,且在第六期后趋于稳定;给中部地区水资源系统总效率一个正向冲击,东部地区水资源系统总效率响应程度为正,且正向响应持续减小。通过比较,东部地区对中部地区的响应程度要比中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响应程度大。同样方式分析其他脉冲响应,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对东部地区的响应程度大于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响应程度。但是,给予东部地区一个正向冲击后,西部地区响应程度起先为正,但在第6期转负并于第8期达到最大负响应值后上升最终趋于平稳,而东北地区是在期初产生负响应,之后响应程度增大并在第4期达到峰值后下降逐渐趋于平稳。此外,中部与西部地区水资源系统总效率对东北地区有正向影响,中部地区水资源系统总效率对西部地区产生负响应。而东北地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均为弱,说明其对其他地区的带动作用较小。表8对中国四大区域水资源系统总效率的空间交互影响结果进行了总结。综上所述,本文发现中国水资源系统总效率存在空间相关性。分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对其他三个区域都产生正向影响,而东北地区对其他区域都没有带动作用,东北地区水资源系统总效率的提升仅对本地区有利。因此,在区域协同提升水资源系统总效率的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政策效应——基于“河长制”演进的研究[J]. 沈坤荣,金刚.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5)
[2]东北三省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 马晓君,魏晓雪,刘超,刘亚雪.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2)
[3]中国农业用水效率的分布格局与空间交互影响:1998~2013年[J]. 杨骞,武荣伟,王弘儒.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02)
[4]Input-Occupancy-Output Analysis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Discharge Coeffcients and Backward and Forward Linkages: Multi-Regional Occupancy[J]. TANG Zhipeng,XIA Yan.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 2015(06)
[5]基于空间视角的水资源经济环境效率评价[J]. 陈磊,吴继贵,王应明. 地理科学. 2015(12)
[6]灌溉水资源效率、空间溢出与影响因素[J]. 张雄化,钟若愚.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7]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及用水变化的驱动效应——基于省级行政区1997-2011年数据的分析(英文)[J]. 鲍超,陈小杰.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05)
[8]污染排放约束下中国农业水资源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J]. 杨骞,刘华军.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01)
[9]基于三阶段DEA的中国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评价研究[J]. 华坚,任俊,徐敏,Eric Fong. 资源科学. 2013(07)
[10]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兰州市水资源效率评价[J]. 吉亚辉,张浩文,姜玲. 资源与产业. 2012(01)
本文编号:3065695
【文章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37(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水资源系统的混合网络结构
其次,在时间趋势上,样本期间内,全国水资源系统综合利用效率整体呈现轻微上升趋势(见图2)。其中,“十一五”期间明显增长,而“十二五”期间略有下降。这一趋势与我国环保政策作用点高度吻合。注意到,“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是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核心,因此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上实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而“十二五”期间开始实行排放总量和环境质量并重政策。根据《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除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防治环境污染外,更加侧重于生态保护监管水平的提升,因此相较于“十一五”,“十二五”全国水资源系统总效率略有下降。具体分地区来说,东北地区上升幅度最大(平均增长率达4.88%),其次是西部地区,表明全国效率值的上升主要由该两地区贡献。相反,东部与中部地区则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且东部下降幅度更大。实际上,自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水利部在东北地区开展“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加大治理设备的投资达百亿元,在水资源分析与治理、水文监测等多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获得重大技术突破,以此调整相应政策条例,使得东北地区在2006~2010年间的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西部地区作为“三江源”的环境保护关键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对中国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又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与能源战略基地,大力削减工业污水排放量是提高生态水平的重中之重。根据指标来看,“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的工业污水量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对应于西部地区水效率的上升阶段。东部地区水资源禀赋优越,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均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在用水方面未能充分发挥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现有文献测度得东部效率的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均小于1,证明两者共同阻碍了东部地区水效率的提升,说明东部地区今后在利用先进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并未充分考虑到造成的水环境污染,从而导致东部地区水资源系统整体效率的下降。本文将水资源系统运作过程分为初次用水阶段和污水处理阶段,可以发现,初次用水阶段效率值(均值0.91)普遍高于污水处理阶段效率值(均值为0.83),表明总体上我国水资源利用仍然处在“先污染后治理”阶段,尽管自2008年我国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而且2012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但政策执行力度仍然存疑。这一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Bian等(2014)、Zhou等(2018)的发现。
图5展示了四大区域水资源系统总效率的脉冲响应。由图5(a)可知,给东部地区水资源系统总效率一个正向冲击,中部地区水资源系统总效率呈现逐渐减弱的正向响应,且在第六期后趋于稳定;给中部地区水资源系统总效率一个正向冲击,东部地区水资源系统总效率响应程度为正,且正向响应持续减小。通过比较,东部地区对中部地区的响应程度要比中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响应程度大。同样方式分析其他脉冲响应,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对东部地区的响应程度大于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响应程度。但是,给予东部地区一个正向冲击后,西部地区响应程度起先为正,但在第6期转负并于第8期达到最大负响应值后上升最终趋于平稳,而东北地区是在期初产生负响应,之后响应程度增大并在第4期达到峰值后下降逐渐趋于平稳。此外,中部与西部地区水资源系统总效率对东北地区有正向影响,中部地区水资源系统总效率对西部地区产生负响应。而东北地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均为弱,说明其对其他地区的带动作用较小。表8对中国四大区域水资源系统总效率的空间交互影响结果进行了总结。综上所述,本文发现中国水资源系统总效率存在空间相关性。分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对其他三个区域都产生正向影响,而东北地区对其他区域都没有带动作用,东北地区水资源系统总效率的提升仅对本地区有利。因此,在区域协同提升水资源系统总效率的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政策效应——基于“河长制”演进的研究[J]. 沈坤荣,金刚.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5)
[2]东北三省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 马晓君,魏晓雪,刘超,刘亚雪.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2)
[3]中国农业用水效率的分布格局与空间交互影响:1998~2013年[J]. 杨骞,武荣伟,王弘儒.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02)
[4]Input-Occupancy-Output Analysis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Discharge Coeffcients and Backward and Forward Linkages: Multi-Regional Occupancy[J]. TANG Zhipeng,XIA Yan.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 2015(06)
[5]基于空间视角的水资源经济环境效率评价[J]. 陈磊,吴继贵,王应明. 地理科学. 2015(12)
[6]灌溉水资源效率、空间溢出与影响因素[J]. 张雄化,钟若愚.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7]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及用水变化的驱动效应——基于省级行政区1997-2011年数据的分析(英文)[J]. 鲍超,陈小杰.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05)
[8]污染排放约束下中国农业水资源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J]. 杨骞,刘华军.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01)
[9]基于三阶段DEA的中国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评价研究[J]. 华坚,任俊,徐敏,Eric Fong. 资源科学. 2013(07)
[10]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兰州市水资源效率评价[J]. 吉亚辉,张浩文,姜玲. 资源与产业. 2012(01)
本文编号:3065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06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