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位监测的大型硐室群锚固参数优化及支护效果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原位监测的大型硐室群锚固参数优化及支护效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水电站地下厂房硐室群开挖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围岩局部或整体失稳的事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开挖过程中支护措施不当或者支护力度不够。研究地下硐室群支护系统,优化支护结构的锚固参数,既能为实际工程中地下硐室群开挖支护系统的选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也能增强支护系统的支护效果,对工程事故的防范有着切实的意义。然而,目前在支护系统及其锚固参数的优化研究方面,未见实际成果。本文以成都长河坝水电站地下厂房开挖工程为依托,通过资料调研、反演计算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地下硐室开挖过程中锚固参数的优化及支护效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系统的研究了锚索与锚杆的锚固参数变化对支护体系自身及其所支护的围岩的变形受力情况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参数的优化选取。研究内容归纳如下:(1)建立长河坝水电站的二维平面应变模型,通过原位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合理选取,结合反演优化算法进行反演计算,得到了各典型开挖步段围岩的等效力学参数。(2)利用反演所得力学参数,对硐室群开挖支护系统中锚索预应力和锚杆尺寸参数进行优化分析,并研究锚固参数优化后的支护效果,发现优化后的支护系统能有效降低围岩的变形。(3)基于反演所得岩体力学参数和支护系统锚固参数优化结果,建立长河坝水电站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模拟硐室典型步段开挖和支护的全过程,分析评价支护系统的支护效果。结果表明,总体的支护效果较为良好,但对各硐室的交叉部位需进行支护措施强化。
【关键词】:大型地下硐室群 支护系统 锚固参数优化 原位监测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554;TV731.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岩体力学参数反演研究现状11-12
- 1.2.2 地下硐室支护系统研究现状12-14
- 1.3 本论文研究工作14
- 1.4 论文结构14-16
- 第二章 基于原位监测的围岩等效力学参数反演分析16-43
- 2.1 工程概况16-29
- 2.1.1 工程总布置16-18
- 2.1.2 工程地质18-23
- 2.1.3 地应力23-24
- 2.1.4 开挖与支护方案24-26
- 2.1.5 围岩变形监测方案26-29
- 2.2 反演分析理论和方法概要29-33
- 2.2.1 反演分析概述29
- 2.2.2 反演分析计算方法29-33
- 2.3 反演分析数值计算模型33-34
- 2.4 待反演参数确定和监测结果选取34-38
- 2.5 反演结果及可靠性分析38-41
- 2.6 断面稳定性分析41-42
- 2.7 本章小结42-43
- 第三章 支护系统锚固参数的优化43-63
- 3.1 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及损失原因43-45
- 3.1.1 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43-44
- 3.1.2 预应力锚索预应力损失原因44-45
- 3.2 锚索预应力的优选45-50
- 3.2.1 锚索受力变化46
- 3.2.2 围岩变形46-48
- 3.2.3 围岩塑性区分布48-50
- 3.3 锚杆尺寸参数的优选50-52
- 3.3.1 锚杆长度51
- 3.3.2 锚杆直径51-52
- 3.4 支护系统锚固参数优化后的支护效果分析52-62
- 3.4.1 围岩变形情况52-56
- 3.4.2 塑性区分布情况56-57
- 3.4.3 支护抗力演化情况57-60
- 3.4.4 优化前后支护效果对比60-62
- 3.5 本章小结62-63
- 第四章 硐室群开挖支护三维有限元模拟及支护效果分析63-80
- 4.1 基于D-P屈服准则的理想弹塑性模型63-67
- 4.1.1 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63
- 4.1.2 理想弹性性材料的加载和卸载准则63-64
- 4.1.3 理想弹塑性D-P模型64-67
- 4.2 硐室群开挖支护三维FEM数值模拟67-72
- 4.2.1 基本模型67
- 4.2.2 围岩本构和参数67-70
- 4.2.3 初始地应力和边界条件70
- 4.2.4 支护系统模拟70-71
- 4.2.5 施工开挖步段模拟71-72
- 4.3 模拟结果及支护效果分析72-78
- 4.3.1 硐室群围岩变形特性72-75
- 4.3.2 硐室群围岩塑性分布75-76
- 4.3.3 支护效果分析76-78
- 4.4 本章小结78-80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80-82
- 5.1 结论80-81
- 5.2 展望81-82
- 参考文献82-87
- 致谢87-88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88-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华;钻孔泄水在硐室施工中的应用[J];探矿工程;1991年06期
2 陈福民;;矿井避险硐室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23期
3 刘增辉;高谦;董璐;岳斌;;地下大跨度破碎站硐室稳定性可靠度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地面火药库的设计问题[J];煤矿设计;1957年12期
5 王文伟;郑思友;颜世留;;销毁废弃爆破器材的爆炸硐室设计[J];煤矿爆破;2007年02期
6 赵小辉;;浙江省新昌卧佛殿工程硐室开挖施工技术简述[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7期
7 王海清;孙淼;李有强;申勇杰;;松软破碎硐室群围岩加固范围的数值模拟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年03期
8 常一超;李如江;蔺照东;;爆炸载荷对避灾硐室结构影响的模拟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13年02期
9 夏元友,,朱瑞赓;大型硐室围岩监测方法及其在某水电站边坡硐室的成功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年04期
10 石绍海;“大间距”硐室控制爆破的设计与实践[J];山东冶金;199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永良;;白音诺尔铅锌矿+650水平破碎硐室施工[A];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2002年
2 王根盛;张东强;;井下大型机电硐室加固治理技术[A];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与数字矿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亚兴;;矿山避难硐室探讨[A];安全高效矿井安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4 王来贵;张立林;赵娜;;圆形硐室拉张破坏过程数值模拟[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冯梅梅;茅献彪;徐金海;孙振武;;大型硐室群卸压保护效果三维数值模拟分析[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6 于江;陶西贵;熊炎飞;;膨胀软岩硐室开挖变形控制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闫华锋;陈耀文;韩温池;臧培刚;;新元煤矿大断面机头搭接硐室施工方法[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6年
8 曹永凯;;铀矿山避灾硐室环境控制技术探讨[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铀矿冶分卷、核能动力分卷(上))[C];2011年
9 吕广同;;立井主要相关特殊硐室的施工方法研究与应用[A];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上册)[C];2004年
10 王根盛;张东强;;井下软岩机电硐室加固治理技术[A];山东煤炭学会2004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利安 孟庆华;安全硐室 矿工生命的保护伞[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2 谢传飞;任楼矿精细管理打造金牌硐室[N];经理日报;2008年
3 记者孙佰忠;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建成6处新型避灾硐室[N];中国煤炭报;2010年
4 孙灿;对接误差控制在毫米之内[N];中国矿业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有凯;动静态荷载下硐室结构应力场求解及防震设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春明;某铁矿井下空压机硐室降温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2 徐哲;基于原位监测的大型硐室群锚固参数优化及支护效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吴丹;深立井连接硐室群稳定性分析与施工方案优化[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4 郝熠熠;麻家梁矿装载硐室泥质围岩力学特性与加固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4年
5 李想;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动态响应规律的模型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丽;煤矿井下避灾硐室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珊;矿山大硐室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赵成龙;井下深孔探矿钻探硐室局部通风降温数值仿真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政;长平煤矿东部变电硐室变形破碎机理及其加固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10 刘明学;爆破振动作用下深埋直墙拱形硐室的动力响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原位监测的大型硐室群锚固参数优化及支护效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0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