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等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逐渐凸显出来,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雨水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每年需水量巨大,可持续性利用研究应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关键部分,我们应如何运用有用的手段与措施在城市公园中实现雨水的资源化,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城市中一系列水问题作为研究背景,分析了在城市公园这个水资源消耗体中雨水收集与利用的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提出雨水收集与利用原则以及具体可行的措施与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是将城市公园作为载体,分析在城市公园中可以具体实现雨水收集与利用的途径,并提出一系列可行性措施,为城市公园进行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理清了思路。联合铺装进行的雨水收集与利用,分为在透水性铺装上如何收集以及在非透水性铺装上如何收集;联合绿地进行的雨水资源利用,分为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与植草沟这三个方面;联合水景及景观小品进行的雨水收集与利用,分析了在生态湿地与人工湖上如何收集与利用以及利用景观小品如何进行收集与利用;联合建筑进行的雨水收集利用的具体方法,是从城市公园内建筑物的自身特点出发,具体分析了屋顶与屋面两种方法。本文利用丹东市大孤山南部景区作为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实践场所,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并分析了改建后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本论文强调在城市公园中合理利用雨水这一宝贵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并为早日实现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为此后在城市公园中进行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雨水收集与利用 城市公园 相关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6.5;TV213.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3
- 第一章 绪论13-19
- 1.1 研究背景13-14
- 1.1.1 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13-14
- 1.1.2 城市公园中的水资源问题14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4-15
- 1.2.1 研究目的14-15
- 1.2.2 研究意义15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7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5-16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6-17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17-19
- 1.4.1 研究内容17-18
- 1.4.2 研究方法18-19
- 第二章 城市公园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相关理论研究19-27
- 2.1 相关概念19-21
- 2.1.1 城市公园19
- 2.1.2 景观设计19-20
- 2.1.3 雨水收集与利用20
- 2.1.4 海绵城市20-21
- 2.2 相关理论21-22
- 2.2.1 美国BMPs21
- 2.2.2 英国SUDS21-22
- 2.2.3 澳大利亚WSUD22
- 2.3 城市公园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原则22-23
- 2.3.1 因地制宜的原则22-23
- 2.3.2 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23
- 2.3.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3
- 2.4 城市公园雨水收集与利用的作用23-24
- 2.4.1 对水资源环境的作用23
- 2.4.2 对居住环境的作用23-24
- 2.5 城市公园中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的组成24-27
- 2.5.1 集水区24
- 2.5.2 输水24
- 2.5.3 储水系统24-25
- 2.5.4 配水25
- 2.5.5 净化系统25-27
- 第三章 城市公园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相关措施27-37
- 3.1 结合铺装进行的雨水收集与利用27-29
- 3.1.1 透水性铺装的雨水收集与利用27-29
- 3.1.2 非透水性铺装的雨水收集与利用29
- 3.2 结合绿地进行的雨水收集与利用29-31
- 3.2.1 下凹式绿地29-30
- 3.2.2 雨水花园30-31
- 3.2.3 植草沟31
- 3.3 结合水景及景观小品进行的雨水收集与利用31-34
- 3.3.1 生态湿地32
- 3.3.2 人工湖32-33
- 3.3.3 景观小品33-34
- 3.4 结合建筑进行的雨水收集与利用34-37
- 3.4.1 屋顶雨水收集与利用34-35
- 3.4.2 屋面雨水收集与利用35-37
- 第四章 具体案例分析37-45
- 4.1 德国波茨坦广场37-38
- 4.2 波特兰“雨园”38-40
- 4.3 上海世博园40-42
- 4.4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42-45
- 第五章 城市公园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实践探索——以丹东市大孤山南部景区为例45-53
- 5.1 基本概况45-46
- 5.2 雨水收集与利用在大孤山南部景区的应用46-50
- 5.2.1 透水性铺装46-48
- 5.2.2 绿地48
- 5.2.3 水景及景观小品48-50
- 5.2.4 建筑50
- 5.3 效益分析50-53
- 5.3.1 经济效益50
- 5.3.2 生态效益50-51
- 5.3.3 社会效益51-53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3-56
- 6.1 结论53
- 6.2 展望53-56
- 参考文献56-58
- 作者简介58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8-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洪,赵江,吴培关,王苏达,唐正光,杨叔;雨水口篦子排水量试验探讨[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高婷;余拥军;左国友;;雨水口的管理与养护[J];山西建筑;2006年03期
3 曾晓岚;张智;丁文川;邓晓莉;;城市雨水口地面暴雨径流浓度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4期
4 张继成;孙达;;对城市道路雨水口设置的一点看法[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3期
5 闫庆武;;城市雨水口的管理与养护[J];天津建设科技;2007年S1期
6 朱其立;;市政道路雨水口布置的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31期
7 孙昕;张德刚;;浅谈雨水口在城市道路上的设置[J];科技信息;2009年18期
8 李祥锋;;城市雨水口设计的探讨[J];市政技术;2010年01期
9 杨洋;陶月赞;;城市道路雨水口设计浅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0年02期
10 张立辉;;城市道路雨水口设置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P;徐析;;城市分散式雨水管理景观基础设施[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张晓昕;;可持续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李正晖;;基于SWMM的生态小城镇雨水径流模拟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魏胜;王俊岭;张雅君;李俊奇;;屋面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综述[A];第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S13:城市防洪排涝与雨洪利用[C];2012年
5 付浩;罗琦;柳奇;;南京市雨水特征及利用研究——以典型住宅小区(聚福园)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13生态城市的水环境、水文规划与水生态修复[C];2014年
6 赵萌;;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北京科技园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环境规划)[C];2014年
7 刘义安;姜健;;分散型人工湿地雨水排水技术[A];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扬;留住雨水将渗透到城市规划中[N];北京日报;2005年
2 记者 白增安;邯郸推广新型联合式雨水口[N];河北日报;2010年
3 记者 吴伟锋 吴琪娜;逐一查雨水口 全力清疏淤堵[N];湄洲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立;贮留雨水 为河道输送天然清水[N];成都日报;2006年
5 唐开文;本市年收集雨水35万立方米[N];北京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予阳 来洁;积极主动迎雨水 广开路径巧利用[N];经济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白振元 本报通讯员 侯一平;城市环境之殇:排雨水口遭污染[N];秦皇岛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夏海微邋实习生 李日税 通讯员 许平;杭州开篇做“水”文章[N];杭州日报;2007年
9 记者 赵晶磊;为了雨水排得出 留得住[N];首都建设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耿诺 实习生 赵洪潭;城市雨水找到多条“通道”[N];北京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海顺;城市新区生态雨水基础设施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王通;城市规划视角下的中国城市雨水内涝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莉;校园雨水水质评价及利用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4年
2 吴鹏;翼型雨水口箅子的水动力特性及泄流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何京莲;翼型导流式水箅子截留漂浮物水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李小宁;城市道路雨水排放及控制效果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5 关俊铎;高校绿地雨水管理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李朱婧;基于雨水花园理念的商业步行街绿地设计探讨[D];西南大学;2015年
7 刘瑞丰;基于水力模型的雨水蓄水池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苏荇霄;基于海绵城市视角的深圳市口袋公园提升模式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李爽;基于雨水集流模拟的非线性建筑设计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孟立刚;西安市居民小区雨水回收与利用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07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