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有机掺合料加快尾矿泥浆排水蒸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7 04:54
针对高含水率尾矿泥浆对坝体产生危害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通过添加深色有机物掺合料改变泥浆表面对太阳辐射量的吸收来提高尾矿泥浆蒸发速率,实现加快尾矿泥浆蒸发固结的目的。选取木炭屑、草木灰2种常见的深色有机物作为掺合料,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观测对比天然尾矿泥浆表面水分蒸发固结过程发现:木炭屑和草木灰均能提高尾矿泥浆蒸发速率,比不加掺合料的天然泥浆蒸发完成时间分别提前了32 h和24 h,同时减少了残余含水率18.8%和16.5%;木炭屑和草木灰在尾矿泥浆表面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其底部温度比天然泥浆样品高出8~12℃,从而促进泥浆的水分蒸发。深色有机掺合料能提高尾矿泥浆的固结程度,大大降低尾矿泥浆流动性,从而提高尾矿库的安全性能,是一种潜在的绿色环保尾矿泥浆排水方法。
【文章来源】: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37(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试验装置示意图和试验现场照片
(3)样品含水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裂缝,出现裂缝后每间隔12 h拍照一次记录裂缝发展趋势(见图2)。(4)待到样品质量保持不变时视为蒸发完成,取样品的质量差值(mn-mn-1)除以时间t计算蒸发速率E。
样品蒸发速率和含水率曲线如图3所示。泥浆的水分蒸发速率直观反映土壤孔隙中水分迁移的能力。由图3(a)可见,3种样品的蒸发速率曲线均呈现近似“台阶”状,即在蒸发前期蒸发速率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恒定值,随后急剧下降并减小到0,此时蒸发完成。符合饱和土壤蒸发的3个阶段:常速率阶段、减速率阶段和残余阶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Penman公式修正式估算大豆田生长季地表蒸散量[J]. 巫凌寒,林福泵. 天津农业科学. 2019(02)
[2]河北承德某铁矿尾矿库副坝坡脚渗水治理[J]. 宋彦利. 现代矿业. 2018(11)
[3]高埋深条件下尾砂土的动强度特性[J]. 李玫,赵娜,左永振,谭凡.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9(06)
[4]某闭库尾矿库的排水系统治理[J]. 李志新. 有色矿冶. 2018(05)
[5]尾矿库排渗工程优化设计及治理效果研究[J]. 朱远乐,鲁龙飞,杨荣.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8(08)
[6]尾矿库土石初期坝坡面沼泽化治理措施[J]. 陈星,刘发清,朱远乐.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6(03)
[7]尾矿库事故统计分析及溃坝成因研究[J]. 吴宗之,梅国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09)
[8]国内外尾矿坝事故致灾因素分析[J]. 刘海明,曹净,杨春和. 金属矿山. 2013(02)
[9]土中水分的蒸发过程试验研究[J]. 唐朝生,施斌,顾凯. 工程地质学报. 2011(06)
[10]某上游法尾矿坝抗滑稳定性分析的几点思考[J]. 胡明鉴,郭爱国,陈守义. 岩土力学. 2004(05)
本文编号:3142848
【文章来源】: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37(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试验装置示意图和试验现场照片
(3)样品含水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裂缝,出现裂缝后每间隔12 h拍照一次记录裂缝发展趋势(见图2)。(4)待到样品质量保持不变时视为蒸发完成,取样品的质量差值(mn-mn-1)除以时间t计算蒸发速率E。
样品蒸发速率和含水率曲线如图3所示。泥浆的水分蒸发速率直观反映土壤孔隙中水分迁移的能力。由图3(a)可见,3种样品的蒸发速率曲线均呈现近似“台阶”状,即在蒸发前期蒸发速率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恒定值,随后急剧下降并减小到0,此时蒸发完成。符合饱和土壤蒸发的3个阶段:常速率阶段、减速率阶段和残余阶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Penman公式修正式估算大豆田生长季地表蒸散量[J]. 巫凌寒,林福泵. 天津农业科学. 2019(02)
[2]河北承德某铁矿尾矿库副坝坡脚渗水治理[J]. 宋彦利. 现代矿业. 2018(11)
[3]高埋深条件下尾砂土的动强度特性[J]. 李玫,赵娜,左永振,谭凡.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9(06)
[4]某闭库尾矿库的排水系统治理[J]. 李志新. 有色矿冶. 2018(05)
[5]尾矿库排渗工程优化设计及治理效果研究[J]. 朱远乐,鲁龙飞,杨荣.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8(08)
[6]尾矿库土石初期坝坡面沼泽化治理措施[J]. 陈星,刘发清,朱远乐.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6(03)
[7]尾矿库事故统计分析及溃坝成因研究[J]. 吴宗之,梅国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09)
[8]国内外尾矿坝事故致灾因素分析[J]. 刘海明,曹净,杨春和. 金属矿山. 2013(02)
[9]土中水分的蒸发过程试验研究[J]. 唐朝生,施斌,顾凯. 工程地质学报. 2011(06)
[10]某上游法尾矿坝抗滑稳定性分析的几点思考[J]. 胡明鉴,郭爱国,陈守义. 岩土力学. 2004(05)
本文编号:3142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142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