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河床调整及崩岸特点
发布时间:2021-06-06 01:41
三峡工程运用后,因入库沙量减少及上游水库群的拦沙作用,坝下游河段沙量急剧减小,长江中游河道发生沿程冲刷,2002~2015年该河段累计冲刷量已达16亿m3,同时平滩河槽形态也发生了显著调整。为更好地掌握长江中游的河床调整特点,分析了近期长江中游水沙过程及河床冲淤情况,采用基于河段尺度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的统计方法,计算了长江中游各河段平均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建立了这些参数与前5 a平均汛期水流冲刷强度之间的经验关系,用于反演各河段平滩河槽形态随水沙条件变化的调整过程。此外,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局部河段崩岸险情频发,不仅影响河势稳定,同时危及防洪安全,因此还总结了长江中游河道崩岸的时空分布及其特点,提出了水流冲刷强度增加是导致崩岸发生的主要因素。
【文章来源】:人民长江. 2020,51(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长江中游河段示意
在河床持续冲刷过程中,长江中游床沙沿程发生不同程度的粗化[13],2002~2015年其中值粒径的逐年变化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床沙粗化程度在宜昌站明显大于枝城站,即越靠近三峡大坝床沙粗化程度越高。宜昌站2002~2006年的床沙粒径基本在0.1~1.0 mm之间,比例接近100%;随后床沙粗化显著(2008~2010年),床沙级配曲线急剧变缓,粗颗粒泥沙的比例增加;床沙中值粒径由2003年的0.32 mm增加到2010年的37.30 mm。相反地,枝城站的床沙粗化现象不明显,2002~2006年的床沙粒径主要集中在0.1~1.0 mm;之后1.0~16.0 mm粒径范围的泥沙有小幅度的增加;中值粒径由2003年汛后的0.288 mm增至2014年汛后的0.346 mm。螺山站和汉口站的数据点则比较散乱,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而汉口站床沙组成略有减小的趋势;螺山与汉口两站汛后床沙中值粒径分别在0.173~0.214 mm,0.164~0.228 mm之间变化(见图5(b))。图5中的4条趋势线的斜率总体反映了上游建坝引起的床沙粗化逐步向下游发展的变化特点。
采用上节提到的方法,计算2002~2015年长江中游各固定断面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2015年汛后断面地形的计算结果表明:平滩河宽沿程变化剧烈,最小值不到600 m,而最大值超过3 500 m;平滩水深沿程变化同样显著,在7~40 m之间不等,如图6所示。由于平滩河宽及水深沿程变幅较大,故相应的平滩面积沿程变化同样较大。因此单个断面的平滩河槽形态变化难以代表整个河段的调整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峡工程运用后城陵矶—武汉河段河床调整及崩岸特点[J]. 孙启航,夏军强,周美蓉,邓珊珊. 湖泊科学. 2019(05)
[2]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段崩岸过程及特点[J]. 夏军强,林芬芬,周美蓉,邓珊珊,彭玉明. 水科学进展. 2017(04)
[3]2016年长江中下游崩岸应急整治思考[J]. 褚明华,黄先龙. 中国水利. 2016(21)
[4]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研究现状及展望[J]. 高清洋,李旺生,杨阳,王晓旭,李晓星. 水运工程. 2016(08)
[5]河道内水位变化对上荆江河段岸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 邓珊珊,夏军强,李洁,周美蓉. 水利学报. 2015(07)
[6]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段平滩河槽形态调整特点[J]. 夏军强,宗全利,邓珊珊,许全喜,张翼.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5(02)
[7]上荆江河段河岸土体组成分析及岸坡稳定性计算[J]. 宗全利,夏军强,许全喜,邓春艳. 水力发电学报. 2014(02)
[8]江河崩岸的类型与特征[J]. 张幸农,蒋传丰,陈长英,应强.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8(05)
[9]河床演变的均衡稳定理论及其在黄河下游的应用[J]. 陈绪坚,胡春宏. 泥沙研究. 2006(03)
[10]黄河下游平滩河槽形态与水沙搭配之关系[J]. 梁志勇,杨丽丰,冯普林. 水力发电学报. 2005(06)
本文编号:3213329
【文章来源】:人民长江. 2020,51(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长江中游河段示意
在河床持续冲刷过程中,长江中游床沙沿程发生不同程度的粗化[13],2002~2015年其中值粒径的逐年变化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床沙粗化程度在宜昌站明显大于枝城站,即越靠近三峡大坝床沙粗化程度越高。宜昌站2002~2006年的床沙粒径基本在0.1~1.0 mm之间,比例接近100%;随后床沙粗化显著(2008~2010年),床沙级配曲线急剧变缓,粗颗粒泥沙的比例增加;床沙中值粒径由2003年的0.32 mm增加到2010年的37.30 mm。相反地,枝城站的床沙粗化现象不明显,2002~2006年的床沙粒径主要集中在0.1~1.0 mm;之后1.0~16.0 mm粒径范围的泥沙有小幅度的增加;中值粒径由2003年汛后的0.288 mm增至2014年汛后的0.346 mm。螺山站和汉口站的数据点则比较散乱,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而汉口站床沙组成略有减小的趋势;螺山与汉口两站汛后床沙中值粒径分别在0.173~0.214 mm,0.164~0.228 mm之间变化(见图5(b))。图5中的4条趋势线的斜率总体反映了上游建坝引起的床沙粗化逐步向下游发展的变化特点。
采用上节提到的方法,计算2002~2015年长江中游各固定断面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2015年汛后断面地形的计算结果表明:平滩河宽沿程变化剧烈,最小值不到600 m,而最大值超过3 500 m;平滩水深沿程变化同样显著,在7~40 m之间不等,如图6所示。由于平滩河宽及水深沿程变幅较大,故相应的平滩面积沿程变化同样较大。因此单个断面的平滩河槽形态变化难以代表整个河段的调整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峡工程运用后城陵矶—武汉河段河床调整及崩岸特点[J]. 孙启航,夏军强,周美蓉,邓珊珊. 湖泊科学. 2019(05)
[2]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段崩岸过程及特点[J]. 夏军强,林芬芬,周美蓉,邓珊珊,彭玉明. 水科学进展. 2017(04)
[3]2016年长江中下游崩岸应急整治思考[J]. 褚明华,黄先龙. 中国水利. 2016(21)
[4]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研究现状及展望[J]. 高清洋,李旺生,杨阳,王晓旭,李晓星. 水运工程. 2016(08)
[5]河道内水位变化对上荆江河段岸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 邓珊珊,夏军强,李洁,周美蓉. 水利学报. 2015(07)
[6]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段平滩河槽形态调整特点[J]. 夏军强,宗全利,邓珊珊,许全喜,张翼.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5(02)
[7]上荆江河段河岸土体组成分析及岸坡稳定性计算[J]. 宗全利,夏军强,许全喜,邓春艳. 水力发电学报. 2014(02)
[8]江河崩岸的类型与特征[J]. 张幸农,蒋传丰,陈长英,应强.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8(05)
[9]河床演变的均衡稳定理论及其在黄河下游的应用[J]. 陈绪坚,胡春宏. 泥沙研究. 2006(03)
[10]黄河下游平滩河槽形态与水沙搭配之关系[J]. 梁志勇,杨丽丰,冯普林. 水力发电学报. 2005(06)
本文编号:3213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21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