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澜沧江班达水电站中坝左岸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7 06:49
  拟建班达水电站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县境和左贡县境内,该水电站是澜沧江上游(西藏境内河段)水电规划推荐七级开发方案中的第四级。本文以澜沧江班达水电站中坝址左岸边坡为研究对象,在查阅了相关前期研究成果,并对坝址区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后,对中坝址左岸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结构特征、变形破坏特征、可能失稳破坏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控制性结构面发育特征,分析了边坡的可能变形破坏模式。采用地质分析法、刚性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坝左岸自然边坡及其开挖后的变形响应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稳定性评价。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基本认识和结论:(1)研究区河段两岸河谷狭窄,地形坡度较陡。中坝址坝轴线一带河谷总体上为对称的“V”形深切形谷,岩体风化、卸荷较为强烈,边坡的风化带和卸荷带水平厚度有随高程增加而明显增大的趋势。另外,在相近高程部位,凸起山脊处的风化卸荷比沟谷、缓坡、台地或平整岸坡处的严重。(2)查阅相关地质勘察资料,对地质条件进行了现场调查,对各平硐进行详细调查和复核,对中坝左岸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边坡岩体结构较差,未出现Ⅰ、Ⅱ结...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澜沧江班达水电站中坝左岸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班达水电站对外交通示意图

示意图,水电站坝址,地理位置


图 1-1 班达水电站对外交通示意图 图 1-2 班达水电站坝址区地理位置图水电站坝址两岸近河床部位多形成陡壁或陡坎,河谷总体上为基本对称的“V”形谷,岸坡自然地形坡度一般为 30°~45°,河段两岸陡坡降的冲沟较发育,冲沟多沿坡面垂直河流向发育,坡降较陡。坝址区岸坡岩性主要为英安岩,左岸(含色汝沟)出现多旋回含角砾英安岩和凝灰岩,河床部位为冲积砂、卵砾石夹近缘崩塌堆积碎块石,两岸岸坡缓坡一带上部分布有残坡积块碎石夹砂土,冲沟沟底分布有块碎石夹砂,形成碎屑流,岸坡内发育有大量裂隙、断层。研究区河段两岸河谷狭窄,地形坡度较陡,坝轴线一带河谷总体上为对称的“V”形深切形谷,岩体风化、卸荷较为强烈。调查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并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对坝址的选择尤为重要。陡倾坡内、坡外的断层型Ⅲ级结构面,对坡体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多为坡体失稳的后缘边界。中坝左岸边坡发育的碎裂松动岩体 SL7 分布于坝轴线附近,且具有一定厚度,对边坡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进水口边坡开挖量较大,且第四级开挖放坡较陡,工程开挖后形成的高陡边坡稳定性较差,若支护不当,则后果严重。

澜沧江,河谷,河流下切,唐古拉山


图 2-2 区域地貌图班达和如美水电站坝址及外围工作区(以下简称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名的横断山脉北段之山原峡谷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复杂,在由西往东 120km 之内就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深切河谷,与之相间并列有他翁山、芒康山(图 2-2)。他念他翁山是唐古拉山的东延部分,是横断山中最一支,构成怒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区域内,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向的高山深谷。芒康山是唐古拉山东延的另一分支,构成澜沧江和金沙江的岭。区域平均海拔在 4500m 以上,峰顶面多在 5000m 以上。最高峰白日嘎海82m,最低海拔在澜沧江河谷的盐井附近,仅为 2300m,最大高差达 4582部区域的高程在 5200m 左右,南部的多为 4000m 左右,多数地区为陡峻山势顶与河谷的高差大部分超过了 2000m,高山与河谷相间,河流下切作用强高山深切割区。喜马拉雅构造时期以来,澜沧江流域河流下切侵蚀作用总体十分强烈,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随机森林模型在边坡稳定性预测中的应用[J]. 姚玮,温树杰.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7(04)
[2]基于Hovland改进模型与约束Delaunay TIN的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J]. 刘振平,刘建,杜根明,贺怀建,卞康.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S1)
[3]基于滑动面应力假设下的三维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研究[J]. 邓东平,李亮.  岩土力学. 2017(01)
[4]岩体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广泛、成功应用及进展[J]. 聂德新.  工程地质学报. 2014(04)
[5]基于动态和整体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 陈国庆,黄润秋,石豫川,许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02)
[6]汶川地震震裂的斜坡岩体结构特征[J]. 裴向军,黄润秋,袁进科.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3(02)
[7]边坡渐进破坏的动态强度折减法研究[J]. 陈国庆,黄润秋,周辉,许强,李天斌.  岩土力学. 2013(04)
[8]高应力硬岩地区岩体结构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的控制效应研究[J]. 卢波,丁秀丽,邬爱清,董志宏,肖平西,彭仕雄.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S2)
[9]谷坡岩体卸荷带划分量化指标研究[J]. 孙云志,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S2)
[10]基于离散元法的节理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J]. 贺续文,刘忠,廖彪,王翠翠.  岩土力学. 2011(07)

博士论文
[1]高地应力区复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研究[D]. 钟卫.西南交通大学 2009
[2]岩质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及其控制的系统研究[D]. 李天斌.成都理工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的土质边坡失稳模式研究[D]. 黄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3
[2]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D]. 唐浩.武汉理工大学 2009
[3]大型岩质边坡开挖的岩体结构效应研究[D]. 杨绪波.成都理工大学 2005
[4]岩质边坡稳定性有限元综合分析方法研究[D]. 贾东远.重庆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16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216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d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