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江水道行洪能力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3 15:29
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承担着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长江。根据1961—2018年大洪水期间的实测资料,利用水位流量法计算分析入江水道的泄洪能力和防洪能力。结果表明:因历史客观条件限制以及4个梯级控制河段整治的难度与复杂性,在不同时期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经过多年持续有效治理,河道行洪能力整体得到提高;由近年来实测资料推算,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对入江水道行洪能力的分析为淮河下游区的防汛抗洪和降低特大洪水威胁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3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淮河入江水道示意图
1961—2018年代表年洪水期间,三河闸(中渡)站实测流量共计433次。从中渡控制断面至金湖水位断面,河道无支流汇入或流出,因此,用中渡站断面流量与金湖站相应水位分析金湖控制段河道行洪能力的变化。中渡站断面实测流量与中渡站、金湖站相应水位的关系点据如图2,代表年洪水期间河段行洪情况见表3。表3 代表年洪水期间三河闸控制段、金湖控制段控制断面行洪情况Table 3 Flood discharge data of control sections during floods of representative years 控制断面 点据趋势线年限 最大流量/(m3·s-1) 相应水位/m 发生日期 年泄洪量/(108m3) 设计水位与实测水位差/m 实测次数 关系线推求设计水位时流量/(m3·s-1) 关系线推求设计流量时水位/m 三河闸中渡 1964—2007 9 420 13.41 2003-07-17 620.4 0.71 332 11 500 14.35 2015—2018 7 390 12.18 2015-06-27 170.3 1.94 101 11 920 14.14 金湖 1964—1969 7 860 10.51 1965-08-05 331.1 1.63 69 12 800 11.89 1974—2007 9 420 11.92 2003-07-17 620.4 0.22 263 9 910 12.77 2015—2018 7 390 10.68 2015-06-27 170.3 1.46 101 11 930 12.16
根据水位流量关系线拟合公式计算及趋势延长推算,高邮湖控制段在设计流量Q=12 000 m3/s时,1974—2007年关系线推求水位为10.14 m,比设计水位高0.64 m,其中2003—2007年关系线推求水位为9.93 m,比设计水位高0.43 m;2015—2018关系线推求水位为9.52 m,与设计水位基本一致。在设计水位Z=12.14 m时,1974—2007年关系线推求流量为10 300 m3/s,比设计流量小1 700 m3/s,其中2003—2007年关系线推求流量为10 700 m3/s,比设计流量小1 300 m3/s,表明2003—2007年期间河道行洪能力大于1974—1998年的河道行洪能力;2015—2018年关系线推求流量为11 920 m3/s,与设计流量基本一致。可见,高邮湖控制段在逐年整治建设中,行洪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尤其在2015—2018年基本达到设计要求的行洪能力。与上段三河闸和金湖控制段原因相同,高邮湖控制河段1991—1998年点据也略微偏小,其中以1996年同水位下流量点据偏小最为明显,故1996年点据未参与定线计算。下段归江控制河道部分与京杭大运河重合,常年通航,期间受此影响很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淮河流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指数年际变化分析[J]. 庞欣欣.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8(09)
[2]基于MIKE的杜家台洪道行洪能力研究[J]. 何典灿,周建中,江炎生,翁朝晖,彭甜.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09)
[3]治淮工程防洪减灾效益分析[J]. 姜健俊. 治淮. 2016(02)
[4]近50年淮河流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 叶金印,黄勇,张春莉,杨祖祥.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1)
[5]江苏省暴雨洪涝灾害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J]. 王豫燕,王艳君,姜彤.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6(04)
[6]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特征及不同重现期降水量估计[J]. 荣艳淑,王文,王鹏,白路遥.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7]基于HEC-RAS的淮河淮南段洪水漫顶风险分析[J]. 徐伟,刘茂,杨杰,李春志,尚小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1(07)
[8]科学调度减轻淮河洪灾[J]. 张领见,杨军. 人民长江. 2008(14)
[9]淮河下游暴雨和非暴雨天气特征分析[J]. 尹东屏,沈树勤,曾明剑,濮梅娟,吴海英. 气象科技. 2005(04)
[10]淮河防洪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邓玉梅. 中国减灾. 1998(02)
本文编号:3227794
【文章来源】: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3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淮河入江水道示意图
1961—2018年代表年洪水期间,三河闸(中渡)站实测流量共计433次。从中渡控制断面至金湖水位断面,河道无支流汇入或流出,因此,用中渡站断面流量与金湖站相应水位分析金湖控制段河道行洪能力的变化。中渡站断面实测流量与中渡站、金湖站相应水位的关系点据如图2,代表年洪水期间河段行洪情况见表3。表3 代表年洪水期间三河闸控制段、金湖控制段控制断面行洪情况Table 3 Flood discharge data of control sections during floods of representative years 控制断面 点据趋势线年限 最大流量/(m3·s-1) 相应水位/m 发生日期 年泄洪量/(108m3) 设计水位与实测水位差/m 实测次数 关系线推求设计水位时流量/(m3·s-1) 关系线推求设计流量时水位/m 三河闸中渡 1964—2007 9 420 13.41 2003-07-17 620.4 0.71 332 11 500 14.35 2015—2018 7 390 12.18 2015-06-27 170.3 1.94 101 11 920 14.14 金湖 1964—1969 7 860 10.51 1965-08-05 331.1 1.63 69 12 800 11.89 1974—2007 9 420 11.92 2003-07-17 620.4 0.22 263 9 910 12.77 2015—2018 7 390 10.68 2015-06-27 170.3 1.46 101 11 930 12.16
根据水位流量关系线拟合公式计算及趋势延长推算,高邮湖控制段在设计流量Q=12 000 m3/s时,1974—2007年关系线推求水位为10.14 m,比设计水位高0.64 m,其中2003—2007年关系线推求水位为9.93 m,比设计水位高0.43 m;2015—2018关系线推求水位为9.52 m,与设计水位基本一致。在设计水位Z=12.14 m时,1974—2007年关系线推求流量为10 300 m3/s,比设计流量小1 700 m3/s,其中2003—2007年关系线推求流量为10 700 m3/s,比设计流量小1 300 m3/s,表明2003—2007年期间河道行洪能力大于1974—1998年的河道行洪能力;2015—2018年关系线推求流量为11 920 m3/s,与设计流量基本一致。可见,高邮湖控制段在逐年整治建设中,行洪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尤其在2015—2018年基本达到设计要求的行洪能力。与上段三河闸和金湖控制段原因相同,高邮湖控制河段1991—1998年点据也略微偏小,其中以1996年同水位下流量点据偏小最为明显,故1996年点据未参与定线计算。下段归江控制河道部分与京杭大运河重合,常年通航,期间受此影响很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淮河流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指数年际变化分析[J]. 庞欣欣.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8(09)
[2]基于MIKE的杜家台洪道行洪能力研究[J]. 何典灿,周建中,江炎生,翁朝晖,彭甜.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09)
[3]治淮工程防洪减灾效益分析[J]. 姜健俊. 治淮. 2016(02)
[4]近50年淮河流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 叶金印,黄勇,张春莉,杨祖祥.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1)
[5]江苏省暴雨洪涝灾害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J]. 王豫燕,王艳君,姜彤.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6(04)
[6]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特征及不同重现期降水量估计[J]. 荣艳淑,王文,王鹏,白路遥.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7]基于HEC-RAS的淮河淮南段洪水漫顶风险分析[J]. 徐伟,刘茂,杨杰,李春志,尚小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1(07)
[8]科学调度减轻淮河洪灾[J]. 张领见,杨军. 人民长江. 2008(14)
[9]淮河下游暴雨和非暴雨天气特征分析[J]. 尹东屏,沈树勤,曾明剑,濮梅娟,吴海英. 气象科技. 2005(04)
[10]淮河防洪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邓玉梅. 中国减灾. 1998(02)
本文编号:3227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22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