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基于突变理论的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26 06:01

  本文关键词:基于突变理论的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水利事业重心逐渐转移到西南高山峡谷当中,地下厂房已经成为水利枢纽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而地下厂房围岩体系的稳定性研究也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关系着地下工程的使用功能的实现,更直接影响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但是由于岩土工程特殊的非线性和复杂性,对围岩稳定的分析方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为业界广泛接受的方案,本文试图以突变理论为基础,以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为手段,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状况提供一个量化的指标。本论文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依据尖点突变的平衡曲面和投影面形式,详细阐述了控制变量的连续移动如何引起状态变量的突变。突变特征值是判断是否发生突变的主要指标,只有当突变特征值由正数变为负数再变为正数时,此时平衡点的投影穿过分叉点集,平衡点由上叶(下叶)经分歧点集跳跃到下叶(上叶),状态变量发生突变。通过分析平衡点投影的运动轨迹,可以得到突变发生的详细过程。(2)对于无法得到势函数准确表达式的情况,可以通过一系列模拟计算得到的特解来反演出势函数的近似形式。利用广义非线性反演的办法,将特解值序列反演得到状态变量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然后推出势函数的表达式,并通过线性变化转化为尖点突变的标准形式,此时得到的势函数是模型某一阶段平均状态所对应的势函数。(3)通过分析开挖过程中围岩状态的变化,选出洞周最大位移、应变能、塑性耗散能和熵这四个最能代表围岩整体状态变化的量作为失稳判据。通过计算每一步开挖之后,四个判据的取值,拟合得到分别以位移、应变能、塑性耗散能和熵作为状态变量的势函数和突变特征值,通过对突变特征值和平衡点投影迁移轨迹的分析来确定围岩失稳发生时所在的开挖步。(4)对于开挖之后能保持稳定的系统,利用强度折减法计算其不同折减系数下对应的拱顶位移、应变能和屈服面积,以这三个判据作为状态变量,反演得到势函数和尖点突变的标准形式,计算得到突变特征值,分析突变特征值的变化情况得到发生突变的折减系数,即为系统的安全系数。
【关键词】:地下工程 围岩稳定 尖点突变 非线性反演 强度折减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22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9
  • 1.2 研究现状9-15
  • 1.2.1 解析法10
  • 1.2.2 围岩分类法10-11
  • 1.2.3 工程类比法11-12
  • 1.2.4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12-13
  • 1.2.5 数值模拟法13-14
  • 1.2.6 研究现状总结14-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15-16
  • 第2章 突变理论基本原理16-22
  • 2.1 基本理论16-18
  • 2.2 尖点突变模型18-20
  • 2.3 突变理论的使用形式20-21
  • 2.4 小结21-22
  • 第3章 围岩稳定突变模型构建22-36
  • 3.1 构建突变理论判据22-27
  • 3.1.1 位移判据22-24
  • 3.1.2 塑性耗散能判据24-25
  • 3.1.3 应变能判据25
  • 3.1.4 熵判据25-27
  • 3.2 反演非线性动力模型27-30
  • 3.3 判据的突变分析模型30-31
  • 3.4 扁平拱失稳的突变模型分析31-34
  • 3.5 小结34-36
  • 第4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突变模型算例分析36-61
  • 4.1 算例模型构建36-40
  • 4.1.1 模型几何参数36-37
  • 4.1.2 有限元模型37-38
  • 4.1.3 子开挖步设计38-39
  • 4.1.4 有限元计算流程39-40
  • 4.2 计算结果分析40-49
  • 4.2.1 位移判据40-42
  • 4.2.2 塑性耗散能判据42-45
  • 4.2.3 应变能判据结果45-47
  • 4.2.4 熵判据结果47-49
  • 4.3 综合分析49-51
  • 4.3.1 计算结果合理性分析49-51
  • 4.3.2 突变判据的对比分析51
  • 4.4 基于突变理论与强度折减法的围岩安全系数分析51-60
  • 4.4.1 计算原理51-52
  • 4.4.2 模型设计52-53
  • 4.4.3 基于塑性耗散能判据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53-55
  • 4.4.4 基于应变能判据的安全系数分析55-57
  • 4.4.5 基于屈服单元数的安全系数分析57-58
  • 4.4.6 安全系数分析结果58-60
  • 4.5 小结60-61
  • 第5章 结果与展望61-63
  • 5.1 主要结论61-62
  • 5.2 进一步研究设想62-63
  • 参考文献63-66
  • 致谢66-6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宪民;;突变理论及其在某些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2 周绍江;突变理论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03年02期

3 张业民,崔春义;突变理论在土工中应用的哲学基础[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刘昶,赵波;应用分支和突变理论对飞机空间机动稳定性的研究[J];航空学报;1988年09期

5 刘崇熙;材料裂缝形成中的哲学问题——关于突变理论及其应用[J];长江水利教育;1990年02期

6 潘岳;张培国;;径向分布圆环失稳临界压力的突变理论解法[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7 郭火元;;突变理论及其在大坝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3年01期

8 胡正威;张清源;;突变理论在零售商综合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07期

9 王小亭;突变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10 张立新;李长洪;;突变理论及其在隧道失稳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文俊;张树深;刘素玲;杨凤林;;基于突变理论的营口近岸海域环境灾害性风险分析[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郭晓鸣;;基本突变理论的数学基础[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段唯鑫;陈桂亚;孙元元;;基于突变理论的汉江水华预警模型[A];2008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8年

4 白郁宇;;破坏力学及突变理论在边坡工程之应用[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魏德敏;王德禹;;突变理论在结构动屈曲分析中的若干应用[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8年

6 潘沈洁;;突变理论分析正常岩层突水的力学性质[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费鸿禄;徐小荷;;岩爆的突变理论分析[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杨敏 编译;数据成为社科加速发展的关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张西成;多一分战略清醒[N];中国国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白丽月;基于突变理论的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肥力恢复评价及实践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业民;突变理论在岩土与结构工程中的若干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蕾;基于突变理论的扁拱结构平面内非线性稳定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李媛;基于突变理论的麦蚜生态系统模型的定性分析[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3 姚仲涛;基于突变理论的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D];清华大学;2015年

4 戚杰;突变理论在环境建模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陶娟;基于突变理论的近海船舶航行安全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6 余元超;模糊突变理论研究与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7 谢飞;突变理论在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孙鑫;基于突变理论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风险耦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9 杨大为;突变理论在石油价值趋势分析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谭云龙;基于突变理论的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极限位移确定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突变理论的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27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7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